一篇好的文章,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其行文都不可能只局限于单一的表达方式。通常情况下,作者会用心将各种表达方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与思想感召力。下面,我们就谈谈记叙文中的议论与议论文中的议论。
一、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体,但一篇好的记叙文作者常常把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这样可以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进而深化主题,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当然,有时也会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到对所叙事物的思考,进而引起对下文的关注。此外,有时也用夹叙夹议的方式。
比如,冰心的《小桔灯》写了“我”两次遇见小姑娘并且去看望她,以及小姑娘做小桔灯照“我”上山的故事。结尾,作者这样议论:“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就这样,作者从小桔灯朦胧、桔红的光转到写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由此及彼,以小见大,由物到精神,深入地揭示了所写事物深刻的精神,进而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二、议论文中的“议论”
议论文中的议论可以出现于全文的任何一个地方。议论文中的议论通常情况下不掺杂过多的抒情在里面,即作者一般会很客观很辩证地对某一论点进行阐释,但作者会在议论过程中通过表达观点融入自己的感情。
议论文中的议论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以理服人是议论文中的议论的最基本特点,因此议论时要有严密的思维历程。提出论点、摆出论据与进行论证是作者写议论文时的行文思路,也是读者阅读的思路。一篇好的议论文必须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以鲁迅的《拿来主义》为例,全文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并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严重后果;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第三部分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鲁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开篇却先提出了“送去主义”。这是因为“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去无回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和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必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由此可见,“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三、记叙文中的议论与议论文中的议论的区别
记叙文重在记叙,虽然记叙中也常插入适当的议论,但归根结底是以叙为主,而议论文则是以议论为主,重在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等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可适当列举事例进行论证。记叙文中的议论与议论文中的议论有以下一些区别。
首先,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议论是要揭示记叙的意义,点明文章的主旨,表达作者的情感,因此要紧扣叙,针对性较强。议论文以议论说理为主,议论是为了说理,即是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以达到表明主张、说服别人或批驳谬误的目的。
其次,地位不同。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点到为止,少而精,是对叙述和描写的总结与升华,属于“点睛之笔”。议论文基本上是用议论串起来的,议论是为阐明论点,而论点是议论文的中心,作为论据的叙事都是为更好地说明论点服务的,即是用来证明论点成立或正确的论据材料。
再次,位置不同。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在文章的结尾,有时也会在叙述完一段事后穿插议论,以便在关键处趁热打铁,加深读者的认识。放在记叙文开头的议论一般很少,因为在记叙文开头的大段议论会使文章显得文体不明。此外,记叙文中的议论有时是由文章中的某个人物发表,议论、叙事与抒情是有机结合的。议论文中的议论则随处可见,有时甚至可以在叙事中插入议论,因为议论是议论文的灵魂,要贯穿文章,要渗透在每个地方。
最后,作用不同。记叙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实”(真实准确地表现客观的人、事、景、物)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揭示或作理性阐述,是表达和升华文旨的重要手段,通常是以最直白的方式表达,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以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记叙文中的议论大体上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在叙述中阐发事物的意义,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二是表达作者的某些观点,放在叙事前引发读者的思考;三是画龙点睛,揭示文章的主题。议论文中的议论则主要是为了直接揭示鲜明正确的论点,在摆出真实典型的论据材料后用严谨而周密的分析进行论证。
总之,不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议论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先将它们分清再很好地运用才能真正为文章添彩。(来源:《语文报·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