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因父母的某些习惯而苦恼?是否试图改变却陷入无奈?
我们应该如何与父母相处,才能既表达关心,又不造成冲突?
你是否经常苦恼,为什么与父母思想认知,会存在这么多的差异?
其实不是跟父母存在差异
确切的说是人和人之间都会存在差异。
生活习惯,思考方式,认知,价值观,理念,想法,包括性格都会有很大程度的不同。
唯一区别的是,身边这样的朋友,在相处时,如果相互不认同,自然会敬而远之。而父母则不能。
我们常常说代沟一词,但也会听到与时俱进的老奶奶,以及很多年龄很大但却会被很多年轻人喜爱和拥护的人
所以与其是说代沟,不难可以看到最实际的本质原因,不在于代沟,而是自我设定的思维框。
你认定,年龄差;
你认定,距离差;
你认定,时代差;
你认定,自我否定。
“前与后,美与丑,好与坏——每个人的评判标准都不同。其实,《道德经》中早已提到,‘名’只是为了区分,而非绝对的定义。
前后相随。就像你在跑道上跑步,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就是前后相随,另一角度去理解,第一名也可以是最后,最后一名也可以是第一。
所以哪有什么永恒,哪有什么绝对而言。
就像好坏,再好的人也有邪恶的一面,再坏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所以人云亦云,就失去了自己本身的思考和维度。
换个角度来看,你是否想过,很多概念的定义,其实是我们自己强加的?
你认定自己是什么样子,你自然就会表现出什么状态,因为结果是思维的产物,都是潜意识。
任何人的差距也就会因此拉开
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坚持,也就是我执。
父母与子女之间。更多的都想把好的给对方。都想把好的理念想法让其知晓,可以做到。
但事实是。这种相互强压下的给与,带来最多的是排斥,和困扰。
即便你知道父母的一些生活习惯是错的,即便真的是为父母好,但那也是你执。
我跟父母一起生活的一段时间中,发现更多的是相互包容和被动顺从。里面夹杂着无奈和不情愿。
难道我们明知道那是不正确的,有损健康的,我们还不劝阻吗?
就像前几天老妈忘了把大虾放冰箱。老爸怕浪费就非要吃:
“‘隔夜的虾不能吃,真的有细菌!’ 我话还没说完,就直接端起那盘虾,准备扔掉。
老爸的脸色一下子变了,眼里闪过一丝愠怒。‘你扔吧,扔了我就不吃饭!’
那一刻,我顿住了。是我太过强硬了吗?还是他只是习惯了坚持自己?我放下了那盘虾,却陷入沉思……
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的实操指南:
1,如何在父母面前表达关心但不引发冲突
1)先询问:“你觉得这种做法健康吗?”
2)再引导:“我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观点,说……你觉得呢?”
3)最后给空间:“要不这样,我们试试看,看看效果?”
2,如何巧妙改变父母的习惯
1)用故事影响:可以找一些新闻或案例,比如“某某因为吃隔夜海鲜得了肠炎”,父母往往更容易接受外部信息。
2)提供替代方案:比如,如果父母爱吃油腻食物,可以尝试给他们做低油版,让他们逐渐接受。
3,如何减少家庭冲突
1)换个方式表达:“爸,你吃虾可以,但我特别担心你肠胃不好,咱们折中一下?我给你做点新鲜的?”
2)用幽默缓解冲突:“你吃虾没问题,我给你加个‘抗菌大礼包’吧(开玩笑地递给他一杯温热的水)。”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些世界由各自的经验、认知、习惯和价值观构成,而最难的往往是跨越这些看不见的“墙”,去真正理解对方。
不以爱之名绑架,而要让爱成爱,让花成花,让树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