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看到这首诗我们首先会问诗题里边的董大是何许人也?董大,是按照排行来称呼他的而且这个排行不一定是自己的亲兄弟的排行,而是家族排行,这是唐代人的一个习惯,例如唐代的诗人与李白互相写诗唱和时,人们就往往称呼他为李十二。因为李白在他家族当中排行十二,也有人称杜甫为杜二,因为杜甫在他的家族排行第二。我们由这个可以知道,董大就是董老大的意思,他在他的家族里排行老大。那么董大到底是谁呢?我们研究认为应该是唐代的著名的音乐家董庭兰,擅长演奏胡笳这种乐器。
董庭兰跟唐代的很多著名的诗人、很多的官员都有很深的交往。当时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李颀,他专门写了一首诗叫作《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这首诗的题目很长,其实翻成白话文很简单:我听了董大吹奏胡笳,很有感受,于是专门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我也寄给了一位叫房琯的官员。 晚唐还有一位诗人叫崔珏,他曾经写了一首诗说:“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什么意思呢?说只有河南的房次律房琯,对董庭兰特别的欣赏。从这些介绍里我们能够看出来,董大也就是董庭兰,特别擅长吹奏胡笳,他可能也会吹奏或者弹奏其他的乐器。
总而言之,他跟唐代的著名诗人李颀、高适、崔珏等都有过交往,而最重要的是上面提到了一个名字叫房琯。房琯是何许人也呢?房琯在唐玄宗和唐肃宗时期都做过高官。房琯特别喜欢听人弹琴,尤其喜欢听胡笳之声。董庭兰也就是董大曾经在他的门下做过门客。
高适的《别董大》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唐玄宗天宝六载,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高适本人还没有担任过官职,换句话说,也正是在仕途上奋斗的过程当中。他写这首诗前后,有一个背景我们不得不提,在唐玄宗的天宝五载和六载前后,房琯当时担任给事中,这是朝廷里边一个很重要的官职,是皇上身边辅助审议奏折的顾问。
在这一年,唐玄宗想要改温泉宫为华清宫,并且要在华清宫的周围建造百官的官署,命令房琯主持这件事情,不料尚未完工房琯就因受人牵连,被贬谪到地方去做太守,因此就离开了长安。董庭兰也就是董大此时实际上是房琯的门客,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演奏音乐。
事实上我们知道在唐代有很多著名的音乐家和大政治家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比如说很著名的音乐家、歌唱家的李延年和李龟年兄弟。
大家还都记得杜甫曾经有一首诗《江南逢李龟年》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岐王李范是唐玄宗的兄弟,崔九是当时的重臣,杜甫在岐王李范府中和崔九家里都曾经见过著名的音乐家李龟年。同样的,王维也是当时非常著名的音乐家,当然了王维的名声比他们要大得多,而王维当时跟岐王李范、玉真公主也有很深入的交往。所以我们可以说董大董庭兰,跟当时的房琯也是有这样很密切的联系的。 这首诗写作的时候,房琯被贬谪离开了长安,包括董庭兰在内的他门下的门客也受到牵连,不得不离开长安。在这样一个时刻,作为与房琯、董大都有交往、可能是是亲密朋友的高适,不免要写诗送别董大。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这首诗。
诗云:“千里黄云白日曛”,所谓“黄云”指的是乌云,在阳光的照耀下,它发出了暗黄的光芒,黄昏时分的乌云就常常呈现出这样的颜色。“白日曛”中的“曛”指的是熏黄色,就是夕阳西下时太阳的颜色。所以这一句说的是,千里滚滚的黄云和夕阳都显得特别的黯淡。
第二句说:“北风吹雁雪纷纷”,更加上一阵北风吹来,大雪纷纷。“吹雁”是什么呢?北风呼啸着,雪又下得这么大,怎么会又大雁的影子呢?我们知道大雁只有在春天的时候才能出现,实际上这里是借着“吹雁”来渲染一种凄冷寒怆的惨别的氛围。好像即将分别的我们就像漫天风雪里的大雁一样孤独凄凉。前两句其实是借景来写当时董大即将离开凄惨的景象,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对他的同情。可是大家都知道,董庭兰的身份非常特殊,他寄身于高官之门,所以日后也想必也有回复之日。最重要的是高适本人现在也因为不得意而四处漫游,正是处于仕途不达的时期,他这时写这样的诗给董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写给自己看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你看他的下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事实上根据我们刚才的解释,董大这个时候根本不会无知己,他是名动天下的流行音乐家,他有很多的知己,但是这些知己大多都是做官的,比方说李颀,崔珏,房琯。想到这里,这句话就变得大有深意了:董大你不要发愁,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董老大的名字,你到这家弹琴,你到那家吹箫,谁可不知道你呢?你现在只是遇到了暂时的挫折而已。所以“天下谁人不识君”,天下人人共识君。这才是高适深切地想要表达的意思。
讲到这一句诗,我们不由得想起了王维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那首诗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首诗听上去截然相反,一个人是说在饮下这最后的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就没人认得你了;可这首诗在说,你不要发愁,就是走出去这一步,天下谁人不知道你呢?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位元二去的可不是长安的郊区,他要去的是阳关以外的边塞。到那个地方,只听见胡笳声声,哪里有故友亲朋?所以他才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强调的是一定要记得我们这些为你送行的老朋友啊,你要想不寂寞,到了那就要多想着我们,多给我们写信。可是董大的情况是恰恰相反,天下人都已经认得他了,他只是遇到了暂时的挫折,所以高适用“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话反过来激励他。
你可能会问,那后来董大呢?后来的房琯呢?他们走出这次挫折了吗?这个故事还真是有后茬儿。房琯到了后来官做得非常大,一直做到了宰相,后来在安史之乱中,房琯一度受到唐肃宗也就是唐玄宗的儿子的器重和重用。但是房琯这个人好大喜功,却没有什么实际的大本事,我们可以说他是个志大才疏的人。在几次重要的战役当中,唐肃宗都派房琯为军事统帅,但是他都失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房琯既受到别人的谗言迫害,自己又没有显赫的政绩、战功,使得肃中渐渐失去了对他的信任。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称病不上朝,终日与一些门客谈论佛道的虚无之事,也听门客董庭兰弹琴。而董庭兰本人,据史书记载,可能也借此弄权牟利,后来被有司弹劾。最后房琯被贬谪,而董庭兰也不得不再一次的离开了他。
由此可见,像董庭兰董大这样的艺术家,他们的命运在当时也是跟政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然了,高适后来的经历我们在此也颇值得一提。高适,字达夫,果然是盛唐著名诗人中仕途最通达的,他是盛唐大诗人中惟一获得了达位的人。高适早年曾经因为安史之乱觐见玄宗,颇得玄宗的器重,把他晋封为谏议大夫。后来永王李璘在南方起兵叛乱,而唐肃宗也高度地信任高适,于是高适在此诗向他进谏剿灭永王叛乱。唐肃宗便任命高适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简单来讲就是东南方面军的最高首长,他负责剿灭了永王李林。再到后来蜀中发生了叛乱,肃宗再次任命高适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这就是四川地区的最高的行政长官。最后,高适被封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并进封为渤海县侯,终于成为一代王侯。所以高适这个人在盛唐诗人当中是立大志,而且做大事的人。他在天宝六载,他40岁出头的时候,写下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们可以看作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种预期。也许对他来讲,天下人有一天都能认识高适这个名字,也的确是这样。除了远大的志向外,高适能成就功业也源于他的胸襟、才敢和努力。据史书的记载,高适好谈王霸大略,而且崇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他遇到了国家多灾多难的时节,而他能够挺身而出以家国为己任。这的确不止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能为国担当大任、做大事的大将级别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