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某个网站上看到一则报道:广西玉林市容县的一个农妇,在21年的时间里生了15个孩子。如今,孩子的爸爸已经七十多岁。
这可真是当代版的超级”超生游击队”啊!
这个农妇叫陆红兰,她于1994年与比她大30岁的梁二相识相恋后结婚,1995年生下第一个孩子,到2016年,生下第十五个孩子。在当年计生政策还算严厉的情况下,他们是怎么“偷“生了这么多孩子呢?
原来,梁二和陆红兰夫妇,不了解避孕方法,也根本没想过要避孕,就这么一直生到生不出来为止。他们居住在深山,山高皇帝远,每次计生队上山找他们,都被他们巧妙地躲藏起来了。
因为孩子众多,梁二与陆红兰一家曾经过得十分艰难。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这一大家子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孩子们都上了户口,该上学的都上学了,全家人享受低保户的政府补贴。
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作者也讲到不少类似的多子女的贫困大家庭。
帕克·苏达诺是印尼贫民窟一个收废品的人,他有9个孩子和一大堆孙子孙女,他自己都穷得揭不开锅,却生了那么多的孩子。当然,当地还有很多像帕克一样的穷人,他们常常要生很多孩子。
越贫穷的国家,生育率越高,比如,埃塞俄比亚妇女的总生育率为每个妇女6.12个孩子。而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则较低,比如美国的总生育率仅为2.05。
为什么这些穷人,不少生点孩子,让自己过得更富裕呢?
有人说,穷人多生孩子,原因是他们不知道避孕措施。像上面梁二夫妇那样,就是这种情况。然而作者的调查结果是:避孕措施根本和生育率无关。
其实,穷人能够控制自己生不生孩子。要生多少个孩子,是他们自己选择的。
有人说,大家庭的教育不好,如果孩子更少的话,父母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每一个孩子的教育上,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这个说法我有点不大认同。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农村小学工作。在我教过的小学生中,家里有四五个孩子的家庭不算很少,尽管家里经济不大宽裕,但这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一点不比独生子女差,甚至有些还更好。
作者也对中国一些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多生了一个孩子的家庭,与独生子女相比,接受了更多的教育。这跟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现象,还是吻合的。
既然大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不利的影响,在收入不变,而孩子比较多的情况下,谁最吃亏呢?
从两个作者的调查结果来看,最吃亏的就是孩子的母亲了。在孩子比较多的家庭,母亲的营养状况、生活水平都大幅度下降。
既然这样,为什么穷人还会愿意生那么多孩子呢?
在中国,养儿防老、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现象,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农村尤其盛行。即使在计划生育抓得比较严的时代,家里没有一个儿子,是不肯罢休的。我身边那些多子女的家庭,往往就是头三四胎都是女儿,最后一个才是儿子。这些家庭,对女儿、儿子的教育都是同样重视的。
但在国外的贫困地区,那些贫穷家庭之所以多生孩子,是因为很多穷人把孩子当成是他们的经济未来,保障政策,存储产品等。
这些贫穷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就没有中国的贫穷家庭那么公正了。他们会集中钱财,选择最聪明、最有发展前途的孩子来投资教育,争取获得最好的教育回报。其他资质平平的孩子,就无法享受良好的教育了。
当然,并不是每个家庭都重男轻女,非生儿子不可。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观念和想法。
据作者调查,在中国南方的茶叶种植区,女孩的数量会比较多,因为女孩可以通过采茶赚到钱,来养活他们的父母。在北方的粮食种植区,人们更愿意要男孩子,因为他们有更多力气来担负重物。
当然作者笔下的这种现象早已改变。现在的中国,不管南方和北方,许多男孩女孩都不再靠农业生产来挣钱。他们都是靠知识来挣钱了。即使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男孩女孩,也已经用上了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不再靠一身蛮力来干农活了。
作者在最后说:“最有效的人口政策或许是,让人觉得没必要生那么多孩子。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在年老时收益于退休金等。这将会降低生育率,还会减少歧视女性。”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育意愿也在不断改变。作为一名六零后的公职人员,我们想多生一个孩子的意愿是多么强烈,但”只生一个孩子”的计生政策,我们必须遵从。如今,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国家接连开放了二胎、三胎的生育政策。可是具备生育能力的八零后、九零后,有的愿意生二胎,不愿意生三胎;有的连一胎、二胎都不想生。这正好论证了作者“国家越富裕,生育率越低的观点”。
由此可见,穷人之所以愿意以多生孩子,有的是把孩子当成是他们的经济未来、保障政策、存储产品等;有的是受传统观念养儿防老、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的影响。越贫穷的国家,生育率越高;越富裕的国家,生育率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