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宣讲时,如果宣讲者用“规范词语、标准语言”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被宣讲者不明就里,在下面按部就班点头拍手,对于时刻关注国家大事的“老者”而言,虽不悦耳但是能听,但对于追逐潮流的“后生”而言,可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如果宣讲者一味的用通俗诙谐的话在上面洋洋洒洒的讲,没有将实际内容贯彻其中,下面哄堂大笑,一笑过之,老者认为低级无趣,后生认为没有新颖的东西,最后下面所剩无几,甚是悲凉。一场理论宣讲做到“贵气”和“地气”共存,在宣讲者和被宣讲者之间形成广泛的交流互动,便是成功的。
理论宣讲“贵气”与“地气”的场所相互结合,不可分开。一项研究表明,室内教学使授课人与被授课人的发散思维、想象力受限,但室外教学,授课人和被授课人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外物打扰。一般的理论宣讲我们会固定地选在会议室、教室等室内环境下进行,形成一种“老师学生”的教、学关系,根据理论宣讲内容,我们需要选择是否走出教室。针对一个理论主题,我们可以采取室内、室外两种方式进行,比如:针对党的十九大五中全会的宣讲,整体内容我们可以在室内进行全覆盖“面点线”式进行简要讲解,针对具体内容“1个重要判断”,可以放在公司攻坚克难班组工作现场,宣讲只要我们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团结一心,痛点难点问题一定会被解决,鼓舞士气。其实,这样也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种体现。有了这种“贵气”和“地气”宣讲场所的集合,群众会更加全面的解读党的精神。
理论宣讲“贵气”与“地气”的方式难解难分,形影不离。党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论断、重大举措,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语言表述也极其标准规范,对于普通群众来说,仅从字面上的理解难以完全读懂其中的深义。结合“演讲、小品、配乐诗朗诵”等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开展理论宣讲,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贵气”变得“平易近人”,被宣讲者更乐于和容易参与,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宣讲。而演讲、小品、配乐诗朗诵等,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样,被宣讲者更容易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指明方向。有了这钟“贵气”和“地气”宣讲方式的结合,群众将在“高深莫测”和“通俗易懂”中学懂弄通。
理论宣讲“贵气”与“地气”的内容惺惺相惜,缺一不可。古诗词、谚语、歇后语等,遍布我国各个地方,在运用他们的过程中,人们乐此不彼。如:在脱贫攻坚战中,人们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来感谢党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打开“学习强国”APP,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党和中央引导我们在这个信息化爆炸的时代何时何地都要进行学习,并适当回顾。将枯燥乏味的党的方针政策内容与幽默诙谐的语言结合起来,让宣讲者少了些“高高在上”,让理论方针政策传播更加顺畅,让被宣讲者能更多地感受到亲切自然随和,从而营造出轻松愉快的理论宣传氛围。而这种氛围,更有利于宣讲者和被宣讲者之间开展理论方针政策大讨论,确保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更好落地生根。有了这种“贵气”和“地气”宣讲内容的结合,群众在枯燥乏味和幽默诙谐中领悟真理,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生活中。
听得清、弄得懂、悟的彻、用的实是理论宣讲的目的,但怎样才能让大家听清弄懂悟彻会用,既要有方法、有智慧、也要有“贵气”、有“地气”。当理论宣讲实现“贵气”、“地气”完美结合时,就能真正做到“老少皆宜”,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党的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