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爱与自然”,所以给大家带来的这本书是《幸福的方法》,作者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泰勒·本·沙哈尔。可能大家对这本书和作者不是很熟悉,但是当提起作者的另一个代表作,大家恐怕就有所耳闻了,是哈佛大学非常著名的公开课《幸福课》。这门课程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超越了哈佛历来排名最靠前的公开课《经济学原理》,成为哈佛史上最受欢迎的公开课。在《幸福的方法》这本书里,作者并没有提出太多新的概念和定义,而是让我们去重温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往往很简单却很重要的道理。
这本书很明确地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何为幸福,二是如何能让我们更幸福。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幸福呢?有人说幸福就是开心快乐;也有人说没有痛苦,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同样有人说,中了大奖,就是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如果用开心、快乐、满足这些字眼作为幸福的代名词似乎并不合适,因为这些词来表示的是人的情绪。而人的情绪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很容易转变。这种难以持久的个人感受是不能作为幸福的标准的,也不能成为幸福的支柱。我们应该给幸福下一个定义,否则,我们连幸福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找到幸福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思路,先搞清楚什么不是幸福,再来倒推出什么是幸福。所以,作者指出了关于幸福是什么的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关注未来的盲目奔波型。这种人认为未来的成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在学校里要考最好的成绩,在公司里要争取最高的职位,开最好的车,住最好的房。他们觉得人生就是爬上了一个山头,赶紧再换一个山头爬上去。没错,当你爬上山头的时候会很开心,但恐怕这种快乐的感觉难以持久。作者以自己为例,他在16岁时就拿到了全国壁球冠军。他经过了多年艰辛的训练终于拿到冠军的时候,自然是欣喜若狂的,那种快乐的感觉甚至超过了他之前所有的想象。可是,这种狂喜的感觉持续还没有超过一天,他却突然变得空虚和迷茫起来。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假设你是一个总是头痛的人,突然有一天,你的头不疼了,你当然会觉得很爽。但是你这种头不疼的状态维持一段时间之后,你很快习以为常,再也体会不到当时头疼减轻时的幸福感了。如果你想爬上山顶,在通往山顶的道路上无比艰辛,要忍受很多痛苦,做出很多牺牲,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却只享受了短暂的快乐。你想,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不快乐的,只有很短的时间是觉得快乐的,这样的人生能是幸福的吗?再来说第二个误区,享乐主义。典型的心理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日有钱今日花。这种人总是选择自己当时觉得很爽的事情做,可能当时是挺快乐的,但这种单单来源于感官和身体上的刺激带来的快乐往往也难持久。想想小时候放暑假,一放假就是两个月。在放假之间,我们是多么盼望假期的到来。在假期的前半段时间里我们确实也玩得很开心,可到了暑假的后半个月,我们开始觉得好无聊,甚至开始怀念起上学的日子。人们的幸福感往往来源于有意义的事情,而不只是单纯的傻乐。那么,第三种误区是虚无主义。这种人更惨,在他的意识或者潜意识里就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无法得到幸福的,于是成天生活在悲观失望里。作者拿吃汉堡包来打比方。盲目奔波型的人好比吃了一个全素的汉堡,很难吃,但是汉堡对他的身体是有益的。享乐主义的人就像吃了一个高糖高油的汉堡,口感很好,但它是个垃圾食品,对人体是有害的。虚无主义的人吃了一个既难吃对人体又有害的汉堡。那么这世上有没有第四种汉堡呢?很幸运,的确有这么一种既好吃又对身体有益的汉堡,这就是幸福感悟型的选择。这种人也会给自己设定目标,这些目标是他自己想要的,也是有意义的,通常是能给他人带来价值的。同时,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享受这个过程的点点滴滴。所以,幸福不是你要爬上山头,然后一路上你埋头爬山,还觉得隐忍牺牲。幸福也不是让你坐着缆车到达山顶,成天瞎溜达,那样也会觉得没什么意思。幸福是你找到一些自己非常珍视的小山包,并且在攀登的过程中时刻不忘欣赏沿途的风景。
前几年央视有个调查,看到路上的甲乙丙丁就问人家说:你幸福吗?可是这个问题本来就很奇怪呀,幸福应该是个是非选择题吗?幸福会有一条清晰的界限吗?你达到某个状态就是幸福的,没达到某个状态就不幸福吗?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人的感受也是常常变化的。所以,更好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更幸福。这就是这本书中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请各位书友在书中慢慢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