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金艾琳
心理学历史上有一个很特别的人——埃里克森。他不像佛罗伊德那样有精神病学家的专业出身;也不像斯金纳那样是个“手艺人”,想做实验就自己搞个斯金纳箱;他的人生经历是一个传奇,他仅接受了高中水平的教育,却成功地担任了哈弗大学教授这一崇高职位。他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并且他使人格领域的打破了之前人们研究的:青少年期晚期人的人格就定型的观点,看到了中年期及以后人格发展的可能性。他的人格发展八段论,表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从出生一直到老的过程。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1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2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3 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 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 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 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每一阶段的冲突都可以称为“危机(crisis)”。成功解决一个阶段的危机会让人们对下一阶段的同一性问题做好准备。
通过这个理论,不难理解我们平时说的3岁前要获得家长尤其是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多么重要,6-12岁小学阶段如果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可能会影响孩子后面的学习进展,以及学生在学习上的信心。12-18岁这一阶段,对于人后面整个人生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这个阶段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青春期,叛逆、不听话、骄傲、有自己的想法、性懵懂。。如果不好好利用这个时期,解决同一性的问题,也许18岁后,乃至以后的人生更长的时间,我们都需要补上这一课。40岁及以后,也有人格发展的机会,但由于人生前半段的影响对后半段影响太大,所以我们更重视前半段的发展。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小时候家里环境是那种虐待孩子,或者父母打架,那么这个孩子从小不会有完全感,Ta的学习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如果一个孩子青春期阶段由于身体发育,被人嘲笑,而家长没有引起高度得重视,还在一边奚落孩子,孩子内心的感受就会很孤独,失去自我认同感,对自我认知不清晰,从而影响未来职业的发展甚至是择偶标准和择偶进度。
这个话题说起来就话太长了,遇到了太多来访者都是因为其中某一个阶段没有充分发展好,导致后面的问题发生。家长往往一说就是我没问题,我孩子有问题,你给治治。咨询的最后,都是家长悔不当初。好在他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寻找帮助,还有更多的家长,还处在愚昧的阶段,自己发展不好,没有找到原因,还在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p. s. 今天的北京,又是黄沙漫天,所以闭家一天,给花换了换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