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概聊了四十多分钟。
结束的时候,他问我打算怎么写这篇文章。
我的回答中规中矩:我打算把您的话整理出来。
他笑着摇头说,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没准北京的某家广告公司就会有个累的要死要活的设计师指着我骂,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然后他说,采访的形式太严肃了,不要那样。
他这样说着话,声音很轻快,如同唱歌一样,脸上总带着笑意,这很难让我联想到之前朋友圈渲染的设计师的形象。
虽然我一开始就知道,他们是在“渲染”。
�
此行亦源自于朋友圈。
朋友圈这种正负能量弘扬的起始地,往往会带出很多类似的产物:比如这次,发动者就列举了很多广告设计师猝死的事件,以借此获得更多的转载数量。
——而我就奉献了其中之一。
答案于我是这个:我好像、大概、很有可能是一个准广告人。
本着大多中二青年的共病去求医,我最终联系了彭老师,途中撮合时间的过程暂且略过。
而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已经进京了。
如同他说的,拓宽视野是不能间断的奔波,而这,也是广告人的疲惫之一。
应该说,累并快活着。
我还是一个广告小白。
广告小白的圈子里自然也都是广告小白。
我说,其实我们会经常自嘲,以后的每一张办公桌,每一个电脑荧光屏前,都可能是我们此生终结的地方。
他当然告诉我,没那么可怕。
这些显然都是设计师的角度,你作为设计师,你要和客户沟通,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所以自然压力要大些,但是如果你从宏观上来看,其实没那么可怕。
我指着那些图片问他:“这些人都是熬夜,并且经常加班。为什么设计师不能抓住白天的效率呢?他们为什么老这么被动?”
是啊,多么悲哀却又无可奈何的问题。
�
他想了想,跟我说,还是和客户沟通的环节,你身为设计师,你是专业角度,但是客户可能就是个人喜好的角度,再加上他们是市场上占据强势地位的甲方,所以你显得被动。其实设计师的效率是很高的,他们之所以熬夜还包括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有的单子会催得很急,你身为服务行业的人,你很多时候不得不加班熬夜。
这样的现实令人气馁,我提出一个想法:“那我不在广告公司了,我自己开个工作室呢?”
他闻言笑了,那更焦虑!
我在很久以前曾经问过另一位专业上的老师,广告人是最好在大城市吗?
他说,不是最好…
紧接着,他果断的说,是必须在大城市!
彭先生跟我解释了那位老师的观点。
广告是一种创业经济,它需要你去动脑子,去无中生有,需要你拥有一定的高度、见多识广的眼界、以及丰富的资源。当而这些,大城市都具备,并且大城市还拥有很丰富的物质基础。
我提出了目前我自身所处圈子的情况:“但我的很多同学毕业都打算回家,而很多人并非来自一线城市。”
其实你们完全可以在大城市先待两三年,他沉吟着这样说。
在大城市确实会产生碰撞挤压,但这是一种提高,这之后你们再回家,你对于各种广告事物的认知把控都会提高一个境界。
噢,那这是在说跳槽。
“在广告这个行业,跳槽的次数算不算一种阅历?跳的越多是不是就更好呢?”
他说,这个说法当然是不全面的。广告的确是一个流动性很大的行业,但是你跳槽要有前提的。你在这个公司,这个地方,你学到了你该学的,拿到了你该拿的,这个时候你还有野心,还有抱负,你当然也最好要去跳槽。但是如果你感觉到在这里还是很吃力,就说明你还有要学的,要努力的地方,至少在这个地方,你还有发挥的余地。
然后他轻快的补充道,当然你后期也有可能发展一个团队,自己搞创业。
每当他这样说话的时候,我就觉得,啊,这好像是一件不难的事情。
于是我们顺着大城市工作的话题聊了下去。
我问了个不好回答的问题:“那我们这些广告狗在大城市怎么调节?”
他的手在桌面上敲着,他的神情好像告诉我:不管什么样的回答,听上去都显得无关痛痒。
最后他说,还是因人而异。
大城市快节奏,人的压力大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仅指我们广告设计狗。
然后他指出问题:你们大学生的体质真的是太差,身体比较脆弱,而且工作后经常生活节奏被打乱,这是累的原因。
他说话很温和,说话的腔调居然也可以给人一种荒唐的幽默感。比如他接下来就一针见血的指出来:即使你们不熬夜工作,你们也不会好好休息,晚上也不会早睡,因为大多数的广告人都很是有自我性格,不拘束,很随性,所以你们的自控力很不好。
噢,深感羞愧。
他接下来的语气很是宽和,听着也很随意自在:
衡量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舒服咱就不做这个单子了,不能硬挺,你只要能力在,一个单子的损失是受得住的。
并且你要通过多几次这样的事情,对自己的身体有所了解,一切都要在掌控的范围下。
说到这里,我跑偏了。
那如果你是一个身体不好的人,可你又很喜欢很喜欢广告设计,你该怎么办?
我用手比划给他看,就是你的身体就是规定你不能熬夜,不能晚睡,而且休息也比别人多,可是你的本命就是广告,你就是喜欢它喜欢的不得了,怎么办?
他看着远方,外面的,夏天的绿树。
那就把广告作为第二事业。
这个真的很难,他眉毛微微皱起,因为你这样,很多公司可能就不会要你。
我接话道,他们可能在你面试的时候就问你能不能吃苦,能不能加班熬夜……
他说,对对对。
并且你到时候做设计,不是你自己做,是好多人一起做,最后谁做得好就是谁的,这是一种竞争的。
我小声的说,那这样会让人很挫败的。
他想了想,说,我以前有个学生就是一开始在北京工作,后来压力太大了就回厦门了,之后他弄了个小房子,一楼是咖啡馆,二楼是自己弄的设计工作室,现在也挺好的。就是说你可以弄个轻松点的职业当第一职业,然后第二职业是广告。
我问他,广告文案是不是轻松些?
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夏日里听起来很清爽,他说,广告文案要浅显些,大多公司会请些文学好的人来做,这个不一定要懂市场,你只要懂人心,一句话说到人家心窝子里去。这个不说针对产品,而是针对人的体验,你描述性的语言再好,也是没什么价值的。
好吧,那要是有的人就是不愿意去大城市呢?
我问他,小城市怎么发展广告?
他笑了一下,我还是这样说,风筝不断线。
你还是可以发展的,但是你要特别注意你专业的敏感性,也就是说,你的信息一定要跟上。我建议是每半年你就要和你广告的同学聚一次会,聊一聊,参加些设计沙龙什么的,这是很有必要的,你不要自己去闷头做一年两年,这样是不行的。
我说,您的意思就是一定要保持这个广告圈的联系?
他点点头。
广告太广了,你需要了解艺术圈,设计圈,绘画书法,甚至是房地产,广告营销的那些东西。你需要了解各行各业,所以你的视野非常重要。因为你毕竟是二三线城市,你的资源是有限的,你不能闷头去做,因为你这个地方圈子也有限,每次聚会,你们就二三十个广告人,说来说去,到时候你忽然去外面看了看,就会发现,一切都变了,人家都在弄那个东西,你们却还在鼓捣旧玩意儿。
我说,您能不能帮忙反驳一下。
他问我,反驳什么。
我说,就是网上说的“设计是以健康为代价”这句话,肯定是不对的嘛,但是好像又没错,因为很多人都因为这个身体不好。
他哈哈笑着,是啊,这肯定是不对的。
大家迫于生计,但是不能说这是拿身体去换,像农民工那样的体力活就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不是。你看清华的那个广告学的老教授九十多了还搞设计,之前那个六十多的教授(他说了名字但我没记住)上午那个展,下午那个会的来回奔波,好多年轻人都到不了这样的体力。
最后我说,关于广告小白,您有没有什么建议?
具体一点吧,我想了想,就目前我们大一学生,您知道,就是有很多理论课,大家都是学生时代过来的,都知道那个(笑)……而且广告是更重实践的东西,虽然我也知道理论不可少,但是目前没明白它的重要性。
那个时候外面的太阳特别大,但是工作室里很凉快。
他悠悠的跟我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这是你们还没有遇到需要用到的地方,比如我现在,可能到了一个层次,你给我看一个作品,我能给你分析下,这都是不难的,但是我们欠缺那些理论上的见解,这个显得很稀缺很重要。你要到骨子里去分析这个东西。首先你要达到概念上的突破,比如你设计一个杯子,你现在就定义它是喝水的工具而不是杯子,这就是你的创意原点,你的高度就和别人不一样,因为你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造型,只要能喝水就可以,而别人还是局限在杯子上面。
说起来,就是现阶段的理论课,是你们对广告的一个普遍的了解。比如中外美术史,对于你们的审美提升是很有价值的。你们现在的审美还欠缺,但是老师有那个素养,你看好几节课的图片,你看不出什么,你觉得没什么差距,但是老师可以客观准确的评价。你要知道你的审美素养,是可以决定你的后期作品的,这需要教学环境的配合,那个时候你就不是凭着本人喜好了,就更专业了。
还比如你们学的那个设计概论,这个也是对考研很重要的一个考察。它会列举很多典型的事件,这都是很有用的,它会锻炼你的思考问题的逻辑。
课程嘛,本来就是方法和知识的整合。你后期可能毕了业,你觉得自己什么也没学到,但是你的水平已经提升了,你的一套逻辑也形成了,你到时候做事会发现你比原先做得好。
最后就是,你们看懂作品,不是要看懂它说什么,而是要沿着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去思考,去想他设计东西的方式,而不单单应该是解读作品。
是啊。
我恍恍惚惚的思考着。
我忽然想起来高考前那段岁月,也是这样的每个午后,我都会和一个同喜欢广告学的女生传纸条。
我们曾一遍又一遍在那皱皱巴巴的草稿纸上去写,去画:
“我要学广告,我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广告人。”
彭先生是我的老师。
而我,目前就读于广告专业。
他开门的时候,午后的阳光掉到我眼里。
老实讲,那个时候。
我觉得自己是个广告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