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在南方上大学的我也不可幸免的,或者说是幸运的受到影响,决心去外面的世界寻找机会,那时称做下海。若果成功了,那么就算是幸运的受到影响,谁也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父母养我22年,也该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了。
可是我的专业使我的应聘机会大大降低,因为我大学学的是气象,就算跌打摸爬几十年后的现在我也没发现哪个公司或者工厂招聘气象学专业的!
来学校现场招聘的都是大公司,可是我只能转转,羡慕一下校友们。人家招聘的可都是化工,电子,机械之类的。我只能在旁边感受一下气氛,连咨询的勇气都没有!
没办法,幸好本人的英语不错,过了英语6级,只能凭着这点本事先找个避难的地方呆上一段时间,先解决温饱,找个跳板,稳定之后再想办法了。
于是在最后毕业的那半年,我基本上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度过,天天看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招聘信息真是铺天盖地,文山字海。
那时候可没有个人电脑,也没有手机,哦对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有手机这个词。学校的机房倒是有大型电脑,可那也不是查招聘广告用的呀,里面装的全都是做课题用的程序!
在发出200多封求职信后,我幸运的收到了三家回复。
第一家是香港制衣厂,招聘文员,在深圳宝安。于是我激动的去面试了,挤坐着大巴,哐当哐当的就到了工厂门口。到处都在搞基建,路都刚修了一半,一半水泥一半泥巴。周围一棵树都没有,临近中午的太阳就这么毫不客气的照着我,还好我不是聪明绝顶之人。
面试官白白净净,相当雍容有气度的一个中年人,穿着黑色的西装,保养的好看起来很年轻。
在坐大巴的路上我已经准备了一大堆腹稿台词,正准备慷慨激昂的大飙我的中式英文之时,面试官只轻描淡写的来了一句:我这里有一大堆传真,你怎么用最快的方法把它们分类?
这分明是不按套路出牌嘛,我又不是学图书档案管理的。胡诌一顿以后面试官立马看出了我的心虚,然后就友好的请我回家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