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寅恪 (1930)。〈陈垣敦煌劫余录序〉,《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收入陈寅恪(2001)。《金明馆丛稿二编》(陈美延整理)。北京:年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页266;电子版见https://www.douban.com/group/to pic/6260605 / 豆瓣网 (北京)。
[2] 季羡林 (1989)。〈序〉,收入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 (1989)。《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电子版见 https://drive. google.com/file/d/0B9Jfb6s H9JtxTUo4NFlnUWpMRjA/view/ (网在地资料不详,待考)。
[3] 葛兆光 (2015b)。〈预流的学问:重返学术史中看陈寅恪的意义〉,《文史哲》(山东,济南),总350期,2015年5期,1-13页;http://www.lhp.sdu.edu.cn/_local/ B/1D/9B/ F57D7E723F6A00FEB6CA2968652_F9BD9225_ 2196CE.pdf / 文史哲网 (山东,济南)。
[4] 葛兆光 (2007)。〈预流、立场与方法-- 追寻文史研究的新视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海),2007年第2期,1-14页;https://iahs.fudan.edu.cn/.../0-1:葛兆光:预流与立场——追寻文史研... /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网 (上海)。
[5] 徐佳贵 (2018)。〈失败的 “预流” 者:陈虬与 “转型时代”〉,2018年5月25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 Detail_forward_2085365 / 私家历史_澎湃新闻网 (上海)。
[6] 文化纵横 (2015)。〈重建中国史观〉(封面主题),《文化纵横》(北京),2015年8月号;http://www.xiuyuan. org/whzhshow.asp?id=229 / 修远基金会网 (北京)。
[7] 肖自强 (2015)。〈在全球化时代重述中国文明史〉,《文化纵横》(北京),2015年8月号。
[8] 陈峰 (2011)。〈陈寅恪 “预流” 说辨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26卷5期, 12-20,+159 页;转贴于 http://fenke.gzzxz.com/fenke/lis hixue/lsxkjs/lsrwp/295488.shtml / 贵州省党委讲师团网(贵州,贵阳)。
[9] 张梦真 (2018)。〈我们分析了67万个村名,找到了中国地名的秘密〉,2018年11月18日;http:// data.163. com/18/1118/01/E0S0NIGC000181IU.html / 网易数读_网易新闻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