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京师陷落
建文四年四月,朱棣大军在灵璧大败官军,官军大将平安被擒,主帅何福只身遁逃,灵璧城遂破。至此京师藩篱尽失,已无险可守。
燕军乘胜追击,连战连捷,兵锋所向,敌皆披靡。至六月中旬,燕军前锋已抵达南京城外。
朝廷精锐尽失,京城的守备已是十分空虚。朱允炆不甘失败,困兽犹斗,乃尽调京师禁卫军列阵于金川、神策、定淮三门,决意严防死守,作最后一搏。但面对气势如虹的燕军,朝廷上下无论谁都知道南京城是守不住的了,城破人亡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两天后,燕军主力悉数抵达,黑压压的大军将偌大的南京城围得如同铁桶一般,当真是水泄不进,飞鸟难渡。当朱棣的黑色大纛出现在金川门外时,南京城内更是哀嚎连声,一片愁云惨雾,绝望的气氛达到顶点。
夜色中的奉天殿巍然屹立,更显庄严肃穆。大殿内灯火通明,亮如白昼。
朱允炆木然瘫坐在龙椅上,两眼望天,面色惨然,已经很久未发一言。
他几经无话可说!他还有什么可说呢,一手绝世好牌被他打成现在这个样子,已成必输无赢、实死无生之局,再无丝毫翻盘的可能。
作为手握至高无上权柄的大明天子,他曾有无数的机会战胜燕王朱棣,甚至数度可以夺其性命,将其挫骨扬灰,但这些大好机会全都不可思议地被他一一错过了,或者说是被他可耻地一一挥霍掉了!真是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如今时移势易,大厦将倾,他这个大明天子不但再也奈何不了朱棣,而且有可能反过来要成为朱棣的阶下囚了。
一想到自己和无数忠良将士将会成为朱棣的阶下囚、刀下鬼,朱允炆就感到心在滴血。他恨自己软弱,恨自己好大喜功和优柔寡断,才造成了现在这个不可收拾的局面。他悔不当初,他觉得自己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万恶之源,万死难辞其咎。
朱允炆就这样在自怨自艾、愧恨交织的情绪中木然呆坐,一坐就是三四个时辰。
昔日人声鼎沸的大殿内此刻显得格外空旷寂寥,本该站满文武大臣的地方只孤伶伶地肃立着七人。这七个人的心情正如朱允炆一样,愧恨交织,悲观绝望。朱允炆木然瘫坐了大半天,他们也木然呆立了大半天,谁也不敢先动,谁也不愿先说话。
这七个人正是朱元璋临死前设立的七星秘侍,分别是: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羽林卫指挥使狄熊飞,翰林院编修程济,翰林待诏郑洽,少监王钺,兵部侍郎廖平。
原来朱元璋自知来日无多,担心自己一旦驾鹤西去,继位的皇太孙朱允炆会因年幼无依而撑不住场面,所以老谋深算的他便暗中设立了这个秘密组织,以策万全。
七星秘侍以保卫朱允炆安全为己任,七人中有文有武,职位有高有低,或工于心计或精于武术,各有一身惊人的业艺。事实证明朱元璋此举是多么的英明和富有远见,因为在现在这个关键时刻,这七个人不约而同地不宣而来,寸步不离朱允炆左右,成为朱允炆最为倚重和最可信赖之人。
神秘无比的七星秘侍,是太祖皇帝留给朱允炆的一份厚礼,是朱允炆最后时刻才会动用的王牌,是朱允炆危难时刻保身立命的根本!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七个人的存在,朱允炆才有在这金銮殿上苟延残喘的勇气,才不至于被燕军不可一世的兵势所吓倒。
但这七个人纵然皆拥有一身惊世骇俗的傲人本领,事到如今又于事何补呢?他们真的能扭转乾坤,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吗?
就连疯子都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朱允炆很清楚,这些秘侍所能做的,只是凭着一身惊人的业艺,拼死护驾出逃,让他朱允炆免遭刀兵之祸,胯下之辱而已,他的锦绣江山仍难免落入叛贼之手,他的家眷至亲仍难免遭受丧国失君之痛,他的万千臣民仍将在叛军的铁蹄下痛苦呻吟,绝望哀嚎。
有道是走为上策,时局至此,逃跑不失为一种绝处求生的良策,可若是削发易服,只身以逃,他又有何面目去面对流离失所的万千臣民和长眠于九泉之下的太祖爷爷呢?那跟死了有什么区别?那简直比死更让他难以忍受。
这个道理他朱允炆懂,秘侍们自然也懂,但除此以外,又有什么其他办法呢?城破,人必亡;出逃,又不甘心。那么是去是留?是玉石俱焚反戈一击,还是忍辱负重苟且偷生?这对此刻的朱允炆和他的臣子来说,委实是一个难以决断的天大问题。
夜色渐深,远处隐约传来“梆梆梆”的打更声,不觉间已是二更天了。秘侍们从午时至现在粒米未进滴水未沾,早已饥渴难耐,困顿不堪,此刻闻到打更声,更觉更声催人,时不我待,深感此刻再不当机立断,只怕会贻误时机,遗患无穷矣。
教授杨应能舔了舔发干的舌头,轻咳一声道:“皇上,叛军现已重兵压境,兵临城下,我军兵力薄弱,军心溃散,城破恐在旦夕之间,是走是留,还望皇上早作决断。”
朱允炆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呆立良久,才道:“至亲谋反,叔侄阋墙;皇族相倾,宗室相残,实是伤人至深哪。朕心神已乱,精神恍惚,实乃无法准确作出决断。杨爱卿,说说你的想法吧,你意下如何?”
杨应能振作精神,大声道:“那臣就斗胆直言了,冒犯之处,还望皇上恕罪。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今叛军势盛,我军势危,所以臣认为皇上应当暂避敌芒,出城避上一避,徐图东山再起。”
朱允炆道:“那你的意思是留不如走,走为上策了。”
杨应能赧然低头道:“皇上圣明。”
朱允炆道:“叶爱卿,你意下如何?”
叶希贤走出队列,抱笏施礼道:“孔圣人有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如今京城危若累卵,随时有覆卵之虞,罪臣恳请皇上马上移驾城外,以保圣安。”
朱允炆面无表情,又道:“程济,你最老成持重,你意下如何?”
程济轻叹一声,道:“皇上乃真龙天子,万金之躯,岂能以金瓯碰瓦罐,与叛臣贼子玉石俱焚?两害相权取其轻,老臣认为宜走不宜留,早走为好。”
羽林卫指挥使狄熊飞大声道:“古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以三千甲兵灭吴复仇。皇上,现今大明国土尚余大半,勤王之师数不胜数,皇上若能效法越王勾践,暂时隐忍退避,他日定可卷土重来,重整河山。”
朱允炆惨然道:“呵呵,隐忍退避?我朱允炆又该退往何处,忍到何时?”
少监王钺道:“望皇上早作决断,我等定当誓死护驾,舍命相随。”
众人上前两步,齐声道:“望皇上早作决断,我等定当誓死护驾,舍命相随。”
朱允炆踉跄倒退几步,又一屁股瘫坐在龙椅上。完了完了,真的完了,连他最为倚重的七星秘侍都齐声催他尽快出逃,看来这江山是保不住的了,可是让他就此舍弃太祖爷爷辛苦创下的基业,舍弃到手不久的荣华富贵,星夜出逃亡命天涯,他又如何甘心?又如何能下得了决断?在这一刻,他只觉得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都已抽身远去,只剩下一具空虚麻木的躯壳。他软若无骨地瘫坐在冰冷的龙椅上,再也没有站起来的勇气和力气。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殿外传来,一名浑身是血的羽林卫千户飞身入殿,大声道:“禀报皇上,大事不好了,金川门失守了!”
众人大惊失色。朱允炆浑身一震,猛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大声道:“金川门有曹国公和谷王镇守,固若金汤,哪有这么容易失守呢。”
羽林卫千户怒声道:“曹国公和谷王贪生怕死,已背叛皇上,正是由于他们与叛军里应外合,开门迎敌,金川门才告失守。皇上,现在叛军从金川门蜂拥而入,直奔皇城而来,请皇上速速回避。”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如同一记从天而降的千钧重锤,一下子将朱允炆给打懵了。他呆立半晌,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李景隆,你是朕最信赖的将领,你屡战屡败,朕不但没治你的罪,反而将身家性命交给你,让你镇守金川门,你倒好,你竟然出卖朕,竟然开门迎敌,不战而降……”
“谷王,你是朕十九叔,朕对你寄以厚望,委以重任,你竟然勾结四叔,反过来对付我……”
朱允炆如同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溺水之人,绝望地在金銮殿上狂嘶疾呼,如癫似狂。
杨应能眼见时局至此,已是不可救药,再不当机立断,众人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当下向众人使了一下眼色,众人会意,忙撒腿奔上宝座台,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地将处于癫狂状态的朱允炆牢牢抓住,然后不由分说地架着他往殿外急奔。
朱允炆挣扎着大声喊道:“怎么,连你们也要谋反吗?你们要将朕带往何处?快放开朕,朕要与这奉天殿共存亡……”
杨应能道:“皇上切莫意气用事。现在形势危急,臣等偕同皇上到鬼门避上一避。”
“放开朕,朕不去什么鬼门,朕要留在奉天殿,朕要与奉天殿共存亡……”
众人脚步不停,簇拥着朱允炆往殿外急行。杨应能道:“皇上若是不想这奉天殿落入叛贼之手,何不令人放火烧了它,也好一了百了。”
“来人,放火!放大火!”朱允炆嘶声大喊,“给朕烧了奉天殿,烧它个一干二净,绝不能便宜了乱臣贼子!”
几个老太监闻言匆匆跑了进来,拿起烛台四下放起火来。夜风急劲,风助火势,很快奉天殿就燃起了熊熊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