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或不变,还真是一个问题
20180423
刘姥姥进大观园,这是文讲,乡下佬进城,这是武说,说什么呢,说我呢,说我什么,听我道来,或许你也被捎带了呢,不信你也试试。
想着“变与不变”的问题,就以“变与不变”、“变或不变”等作为关键词上网搜索,原以为这不过是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全然不是想象的那样,这是一个何等高深的问题,以至于涉及到了整个人类乃至世界上下四方、古往今来的全部内容,可以试想当我看到这些以后的神情。
关于这个问题,徐志摩曾有诗作“变与不变”,叶嘉莹曾有课程“古诗中的变与不变”,各种思想大咖都在各个方面阐述这个话题,他们有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还有孔子、老子、韩非子,当然还有毛泽东。除此之外,还有各类相关的思辨,比如谷堆悖论。这些恐怕都不是我能够思考和理解的,我只能小心翼翼的观看,然后像刘姥姥那样,最多来一声感叹。
是的,关于这个问题,我只能感叹,不过在感叹之前,先讲一个小故事。
一天,年事已高的老者对他的后人说,他用来书写的钢笔不好用了,让他拿到街角笔店去修一下。年轻人说是那家叫“独一处”的小作坊吗,老者说应该是吧。年轻人说那家小店已经没有啦,老者说前一阵子还在呢,年轻人说刚刚租出去了,一个老人家独守空房,而且现在人们都很少写字了,即便写字,也很少使用钢笔了,因此老人家的生意也就没了,现在把房子租出去,闲了,就到对面店里喝咖啡,也是享福了。老者点点头,若有所思,忽然说他也要喝咖啡,年轻人说好呀,这就给你去冲。老者说他不想喝速溶咖啡,他想喝“洪记”咖啡。年轻人说是在中山路复兴街拐角的那家吗,老者想了想后就点头说是,年轻人说那家已经不是什么“洪记”咖啡了,现在改名叫“新洪记”了。老者说还改了什么,年轻人说别的倒是没有改,只是店主是洪记传人的新一代,之所以改叫“新洪记”,只是图一个彩头,其他的还保持原来的风味。老者说那就是,就喝这个,年轻人说好,我这就给“馋嘴外卖”打个电话,一会儿就送过来。老者连忙摇头说,不行,不行,他要到店里喝,年轻人有些不解,看到老人矍铄的眼神,年轻人似乎记起来了,老人的爱情就是在那个街角的咖啡店开始的,想到这里,就急忙上前,搀扶着老者向门外走去。
到底是改变呢,还是拒绝改变呢,真是纠结。如果说哈姆雷特纠结于此,是为他的拖沓和寡断而找借口,而我现在确实是茫然,就像在三岔路口,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因为无论如何选择,都将是一条不归路。而对于不可预期的未来,或许选择观望,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却也保留了一份固有,也留下了一份清净。
也或许我从来都没有拒绝过任何事物,实际上我也无法拒绝,因为我没有那样的能力和实力,只可能在改变来临的时候,选择放弃,而即便是坚守,也不是有意为之,因为我还没有那样的伟大。
其实所谓的变与不变,在非哲学层面上讲,无外乎就是形式,或者说是说辞,再引用一句中国古语来武说这层意思,因为我是在不知道文讲是如何表述的,那就是“狗改不了吃屎”,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正是在这种形式的外观下,或许包含着的,正是其需要思辨的内涵。
可以再思考几个例子。
梁思成拒绝改变,力主保留北京旧城,无果,痛心疾首,以此却换来了北京的新生。
百鸟朝凤里的唢呐,无法跟随现实的潮流,只能湮灭在岁月的河流里。
在已经过去的年代里,曾经有那么一个阶段,车钳铣是荣耀、技术、实力的象征,按照现在的话说,是对制造业、基础工业的肯定,然而那个时代过去了。时至今日,在德国从事车钳铣的技术蓝领,支撑着其制造业的发展,曾几何时,德国也做过山寨。
当慨叹大师消失的时候,又如何去面对和思考“变与不变”的考题,没有传承,没有积淀,没有固守,没有坚持,何来大师。
我在街边转角处的咖啡店,倚窗而坐,手中温热的咖啡,散发着淡淡的醇香,侧目窗外,熙攘的人流穿梭,尽显匆忙,伊人已经远去,消失在了深处。轻轻地叩击声,把我从梦幻中拉了回来,是服务生。
“先生,请先付了您的茶水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