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这一节要说到独立
人们常说的独立有两种,一种说的是在经济上的独立,即所谓的有挣钱的能力。经济上的独立说的是不依附他人而活 ,能赋予自身躯体以自由的独立;
另一种说的是精神上的独立,即所谓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精神上的独立说的是不被他人言论所左右,能赋予自我精神以自由的独立。
这节中孔子所说的“事君尽礼”的行事方式便孔子自我内在原则的凸显。
一个有内在原则的人总是能独立于世。这个独立说的就是后者“精神上的独立”。
【原文】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句简单来说就是上级对待下级要有“德”,下级对待上级要有“责”。
【原文】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圣人提倡“中和之美”,“中和”就是恰当、适度,即是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外国语言中的平衡原则。
【原文】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原文】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看事需从多方面看
如从俭德上来看,管仲不止不俭,甚至是奢华,他不仅自己奢华,他还劝说主公好吃好喝,好玩好乐,包括他的下属亦是如此,在生活上可以说是奢靡至极了!
再从管理上来看,他把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民富国强,他不仅自己日子过得好,他还让国人都过得比以前更好,在管理上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
再看其为臣之道,他纵容主公玩乐,不培养其更大的野心,这于周朝来说是最大的衷心了!
且再从为官之道来看,他不仅不假作假为,也不收买人心,而且还纵情享乐,在人民心中塑造一个淫奢纵欲的形象,这于齐桓公而言,这是最值得放心交付国事的人了!
【原文】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万事万物皆有相通之理。
当我们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就会通过对旧知识的映照来理解,其实乐理亦是如此,你可以用你所知东西来解释,直到理解通透,便能为你所用了。
【原文】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很多的事物只有发展到了极致才有转换、转变的机会。
文化也是如此。
这里也是盛极必衰,否极泰来的道理。
天下之无道久矣,这正是一种文化洗牌的时候,因此,孔老夫子的人生观理念,才能在未来成为人们精神导向的木铎。
【原文】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真正的艺术作品是真善美的统一体,缺一处便会是一种遗憾,一种不完善。
在创作文学作品上,应该要有真挚的感情,善良的品质以及美丽的形式。真挚的感情是作品的血脉,善良的品质是作品的灵魂,美丽的形式是作品的皮肉。
因此,想要写出好的作品,就必须要以情感为基础,以品质为追求,以形式为载体。
写作时,需得时时体察!
【原文】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要有容许他人不完美的心理空间,不应该事事苛求,这是一种束缚,心理及行为上对他人的束缚。
“宽”、“敬”都是从心底生发的,需要从心底里真正地认同这一事实,在这一点上也要从新去认识,去定位,去认同。
“哀”也是从心底里生发的,是心底里最真、最深情感的外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