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农村,80后,大学校园在郊区,那时候贫穷、自卑、寡言,除了在文学社里任副主编,没有得到其他方面的锻炼。大学毕业便考入了法院。刚入职那两年,现在想来真是笨得要死,只知道干业务,对其他一概无知,甚至没有职场的基本常识。
国企和机关,最基本的规则:出门有请示,回来有汇报。事情再小亦如此,都是公职行为。
记得我在民庭的时候,要出差叫着司机就走了。案件办到哪里从不告诉庭长,除非遇到了实在解决不了的困难。总是庭长问,这个案件是不是应该下去调查下,或者怎样,我才说我早做完了。庭长也只不过说,下次记得汇报下案件的进展,要不然分管领导问下来我都不知道。庭室配有车辆,也不出辖区,不需要纸质审批程序,没有人提醒我。这个时候其他同事不过笑笑的看着我。或许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只不过是常识,并不知道一个大学毕业生连这个都不知道,而大概以为我是故意为之,桀骜不驯。
职场里最忌讳越级汇报。
在业务上我对自己要求高,我所在部门如论如何是不允许落后的。所以总想把事情做好,性子急。我记得,自己主审的两个重大案件,一个是全辖区行政单位负责人列席观摩并且有记者参加的异地庭审,一个是最高人民法院陪同全国人大代表观摩的案件。庭长迟迟没有做出安排,急得我额头长痘。第一个我直接找了分管领导,第二个我直接找了院长。那时候并没有领悟到这点对于庭长的影响,只是心着急而已。案件成功办下来了,虽然没有多出彩,至少在我这一环节,安全着陆。
我想那时庭长肯定是忍了又忍。
别人的工作不要随便接。
后来我负责案件质效管理。原本对外委托工作不归我的部门,基层法院设有专门的对外委托办。但是各业务庭对对外委托工作意见很大,直接反映到院长那里。有一个医疗事故案件,当事人闹得很凶。院长直接找我,问一个月能不能做出医疗责任鉴定。我询问了几家司法鉴定中心,通知双当事人协商确定,三方一起去重庆做了鉴定。这件事之后,鉴定的案件都推到我这里,产生两个后果:一是增加了我的工作量,一是直接架空了对外委托办主任。那时只是感到烦恼接受了一项麻烦的工作,并没有感受一个中年男人被架空工作的悲惨境地。
后来想想他并没有那么不堪,只不过是谨慎自保,加之不太懂互联网信息这一块,信息不对称,工作进展慢。职场中不要随便说别人不行,可能只是无心的吐槽,但是一个说,个个说,最后把别人逼上非常孤立的状态。
那是一个质朴的小城,人情温暖,如果换做大城市,那样无知的我早死翘翘了,哪还有升职的机会。后来遇到常务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幸运的事,他从如何写请示报告到餐桌礼仪,到职场为人处世,一点一滴教了我很多。我后来到律所的工作风格受到了他很大的影响,也让我在中年异业的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我从不后悔从法院辞职,我知道自己没有勇气在那个小城待上一辈子,但是我仍然对那段岁月充满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