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视角看,客观的世界包括人事物三种存在,其中人和物是静态,事是动态,动态的事又包括人为之事和非人为的事。
非人为的事也就是自然发生的事,无论是生物体的生命过程所表现出的不同状态,还是物品的自然氧化、解构解体,或者是风雨雷电等,对人有影响,但由于这种影响的普遍性、均等性、不可控性,不被众多的人特别关注,而关注较多的是人为的事。
人为的事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人的原因。人为的事其构成要素大体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方式方法、结果等,如果再考虑其中具体的人,就可以分为主体和客体两种。有些事只有主体不涉及客体,这类事,主体的人是想通过某种过程与方式解决某个或某种问题,而且这类事无关乎他人,这也就是自给自足、自我满足,如果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是这种行为方式,就是自给自足的社会形态,尽管在人类社会初期人们采用了合作劳作方式,由于不涉及事情的作用对象(客体),也是属于这种社会特点。
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是与他人有关的事,也就是许多事情如果通过他人加以解决,会有更好的结果,这就是从社会层面表现出的专业化分工,但专业化分工有纵向的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的专业化分工之分。
所谓纵向的专业化分工是指自上而下的分工,有人负责劳作、有人负责管理劳作、有人负责监督、还有人负责协调。这种分工主要表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而且是基于人类生产活动以合作为主的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研究不充分,技术手段简单、单一,生产过程主要依靠人员数量的规模来扩大生产、增加产出,社会呈现的是金字塔结构,这种生产分工合作方式在社会文化方面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形成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理念的社会文化,并且演化、衍生出与之相关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
所谓横向的专业化分工是指围绕社会各类公众生理、心理的需求形成的分工,社会组织随之呈现出专业化特点,其功能价值突出,围绕各类需求的有效满足形成社会合力,社会总体结构向扁平化发展,这种分工同样有合作,但合作的前提是个人和组织功能价值独特化,否则就很难在合作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就是产生了对集体主义理念、文化的冲击。
如果把纵向分工比作搭积木的方式,那么横向分工就可以称之为七巧板模式。搭积木需要有明确的层级结构,在纵向体系上个别积木可以不负载,转由其它积木模块承载、承压,换言之,个别积木模块可浑水摸鱼、滥竽充数。
七巧板模式不存在明显的压力体系,但存在个别板块边缘化的现象,这是七巧板结构客观的表现,但这种边缘化的板块同样能够充分体现其价值,否则,七巧板就不完整,也就是对于特定群体的需求来说就不可能得到满足。
很明显,纵向分工的结果必然形成某种社会中心,而且处于社会顶层,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心。横向分工与之相反,随着社会结构的扁平化还呈现多中心甚至去中心化的倾向。
任何人为之事都是人之所为,都存在和体现行为主体目的,无论是有无行为客体,无论是何种分工体系,行为的目的性不变,而且只有个体的“我”才是主体。“我”的目的在于满足需求,至于何种需求,什么结构,不同的“我”需求及结构不同,而目的的达成,最终都体现在一定的“物”,也就是结果会反映在人与物的关系上,否则就不会有实实在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