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拂面,有淡淡的草香。
魏无忌看了看坐在对面的哥哥魏圉,露出了微笑。
魏圉眉头紧蹙,盯着棋盘,下一步棋子迟迟无法落下。
他犹豫不决。
“还是老样子。”魏无忌心想。
登上王位也无法改变他那优柔寡断的性格呀!
魏圉正是当今的魏王,史称魏安釐王。
魏无忌有些心不在焉。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射箭、一起学那一堆令人烦透了的礼仪。他们儿时最喜欢的还是下棋。哥哥总是下不过他,但他要强,一有机会就拉着他下棋,一定要扳回一局才算满意。
很多时候魏无忌是故意输给他的。
自从魏圉登基为王,他被封为信陵君,有了自己的封地后,两个人就分开了,很少再有机会下棋。这次回来,魏圉特意拉着他下棋,说是要重温儿时的快乐。
“禀报,北境举烽火,赵国入侵!”有一个传令官闯入彻底打破了宁静的氛围。
魏圉丢下棋子慌忙起身,有些惊慌失措。
“那只是赵王在打猎,不是什么入侵!”
魏无忌没有起身,还是那一副悠然的样子,吐出的话轻描淡写。
魏圉狐疑地看着魏无忌,心里忐忑不安,焦躁地踱起步来。
看来这盘棋是没法下了。
没多久,传令官再次跑来禀报:“接到北境的新消息,赵王在打猎,赵国没有入侵。”
魏圉若有所思,重新坐下来,盯着魏无忌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魏无忌轻轻一笑。
“赵王身边都是我安插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我掌控之中。”
魏圉也笑了,有些勉强。
他能感受到后背的丝丝冷汗。
魏无忌看着魏圉的窘状,心里有种说不出地快感。
天妒英才,偏偏让我是庶出。
他似乎忘记了坐在对面的已经不是儿时的哥哥,而是堂堂的魏王了。
史书记载:
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信陵君魏无忌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这是史书对魏无忌的介绍,简洁明了,多做解释反而有些多余了。需要补充的是,他是庶出的公子,因此与王位无缘,被封在一个叫信陵的地方,后来便以信陵君闻名天下了。信陵现在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
魏安釐王魏圉在正史中乏善可陈,倒是《战国策》记载了他与好朋友龙阳君的对话,史称“龙阳泣鱼”,颇为精彩,在此就不展开了。
相比之下,魏无忌是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战国名人中也算是一线明星了。
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这四公子是当时贵族精英中的精英,以好养士而著称,活跃于国际关系当中,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诸侯国的国君。
史书中描述信陵君说道: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魏公子“仁而下士”,为人慷慨,又没有宗室贵族的那种矜持和架子,对什么人都谦卑客气,广交四方好友,不论对方是什么样的社会地位。这不禁让人想起及时雨宋江大哥。宋大哥虽是布衣,但在他那个时代却拥有呼风唤雨的能力。每当江湖人士一听到他的名号,都如触电一般,抱拳拜揖,直呼:“山东及时雨黑宋江”。武功平平、面黑身矮的宋江却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他出手阔绰,且深谙利用社交关系来构建自己的名望。
魏公子的作为也颇有类似的地方。只不过比起宋江的朋友圈主要是社会底层的江湖人士,魏公子的人脉则向上可以遍布各国诸侯宗室宫廷,向下又能延伸到贩卖走卒,其能量是宋江之流万万无法匹敌的。
魏公子的慷慨好士吸引了大量的士人投奔和依附,号称食客三千人。史书里的三千往往是一个虚数,只是用来表示数量庞大。我们可以相信,信陵君在其封地里应是备有由家臣组成或率领的武装力量的。因为有这样一股力量的存在,诸侯国十余年不敢加兵魏国,他也俨然成了魏国的实权人物。
魏王不敢任他以国政,也许是明智的做法。
侯生的表演
魏无忌是懂得个人名望的打造和维护的。
信陵君这三个字正是他打造出来的“驰名商标”,是他最有力的资本,其内涵便是礼贤下士。
他希望天下贤士都归为己有。
那么什么是贤士?《说文》中解释说:“贤者多才也”。也就是说“贤”指的是“有才能”,与后世一般理解的“有德行”是有一定距离的。魏无忌想招揽的是各种有才能的人为,不管这些人德行如何。
为此,他需要做宣传,但那个年代有没有媒体做广告,唯一能有效传播信息的途径只有舆论,也就是口碑营销。他的做法历来都不乏先例,就是作秀。正如自媒体拍的小视频一样,想要流量,视频必须是戏剧性的,需要略显夸张的表演。
不然谁会关注呢?
想当年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他以尊重知识分子的各种表演以吸引各国人才纳入帐下。
燕昭王筑黄金台,拜郭隗为相,也是一种招揽人才的表演,一场广告秀。
魏无忌更是深谙此道的人。
按照剧本,这场戏是这么演下去的。
出手豪爽的魏公子宣布将大摆酒席,宴请各国贤士贵宾。此事成了大梁的一大盛事,成为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人们无不翘首以盼,期待一睹这一盛况。因为魏公子代表着奢华与豪放,其场面必然恢弘,其声势必然浩大。他们无不想一览魏公子的雍容风采,一窥各国宾客的琦妆艺彩。正如现今的电影节开幕仪式,红地毯加上各路明星,吸引无数眼球一般。
宴会开始,来宾聚齐,此时信陵君却突然要起身离开,声称要亲自去恭迎一位贵客,叫做侯嬴。
这侯嬴是何方神圣?
史书上说:“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原来是一个看门人,年过七十,贫苦人家,但据说是个隐士。
史书写道: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公子执辔愈恭。
魏公子亲自坐车去请侯嬴,他将左侧的上座特意空出来,是要给侯生坐的。传统上我们特别讲究长幼尊卑,任何东西都要区分个等差顺序,特别是方位。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国时期,车上的座位以左侧为尊的。地位显贵的魏公子为了一介看门保安侯生让出上座,显示了他对待人才的谦卑恭谨。
但这还只是开始。
侯生是穿着破旧的衣冠出门,不做任何辞让便大大咧咧坐到了车上,而魏公子却成了司机,恭敬地为他驾车。
侯生竟有何德何能,可以傲慢如此呢?
他上了车,对魏公子说:“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他要去见菜场上班的朋友。我知道宴会上宾客们正在等待开席,但我不管,魏公子的面子我也不管。按史书上的记载,当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正在等待公子举酒呢。
但魏公子二话没说,驾车送他去了菜市场。侯生下车叫上自己的好友,站在路旁唠起了家常。魏公子表现得则是更加恭谨,面无愠色,和蔼可亲,站在旁边等着他们聊完。
这个客人不是别人,正是朱亥,战国时期著名的勇士。
他表面的工作是一个屠夫,但实际上却是一位死士。
虽然魏公子装作不认识这个人,谦恭地表演着对底层人民的包容,但我们有极大的理由怀疑,朱亥就是魏公子安插在市井中的心腹要员。当然,侯生更是如此。
这让我想起了电视剧《狂飙》中的人物,老默。他平时是菜场上的一位老实巴交的鱼贩子,但一旦高启强想吃鱼了,他就变成了可怕的致命武器。
朱亥正是如此。
这场表演以侯生到达宴会现场,坐上上座,赢得宾客们的满堂喝彩结束。给予喝彩的当然不是侯嬴的倨傲,而是魏公子的雅量和对待贤士的谦卑态度。
史书记载: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这场表演实在是太假了,司马迁有些看不过去,便加了一段侯生的解释,说他这样的举动就是为了成全魏公子的名声。
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但怎么解释也都显得比较牵强,倒不如直接承认这就是一场表演算了。
所以,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把这一段给删掉了。
用虚假的表演来赢取名声绝不是读书人该取的做人态度。
作为《资治通鉴》的读者,皇帝更是不应该如此。
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侯生绝对不是简单的看门人,也绝不可能仅仅是信陵君为了这场表演而专门雇佣的演员。
我更愿意相信他就是这场戏的总导演兼编剧兼演员。
他是那个时代顶级的谋士,却尚未有机缘崭露头角。一个人的才能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展现出来的。没有展现出来的才能就不能称之为才能了。如果侯嬴仅仅是一个看门人,从他的言行举止中,你是看不出他有多少其他方面的才华的,特别是像智谋这种东西。
但魏公子显然是知道的。
他知道在重要时刻,侯嬴可以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英雄需要机遇,机遇往往代表着危机,而这个危机是从赵国开始的。
赵国国度邯郸被秦军包围了。
毛遂自荐
公元前258年,史书记载:“正月,王陵攻邯郸,少利,益发卒佐陵,陵亡五校。”
两年前,战国时期最有名且最为惨烈的战役长平之战以赵国大败而告终,赵国主将赵括阵亡,赵军降兵40万竟被白起生生坑杀,主力几乎殆尽。这次秦国以王陵为主将,再次大举入侵,意图一举拿下赵国。
经过两年的重整旗鼓,赵国的元气似乎有所恢复,抵抗异常激烈,秦军损失惨重。但秦国这次像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将赵国拿下,他们用王龁代替王陵出任主将,不断增兵,将邯郸团团包围。赵军的一次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渐渐做困兽之斗,邯郸城陷入绝境,危在旦夕。
赵王意识到凭借自身的力量已无望摆脱困境,遂采用平原君的建议,希望联合魏国和楚国,形成合纵联盟,共同抵御秦国。按当时的局势来看,三国都遭受了秦国不同程度的侵伐,处于忧患之中,联合抗秦是符合共同的利益的。赵王于是派平原君亲自出马,去完成这个合纵的任务。
平原君赵胜是赵王的叔叔,与信陵君同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也是信陵君的姐夫。他在赵国政坛,以及外交舞台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史书中记载了他此次出使楚国成功说服楚王派兵救赵的故事,也由此在汉语词典中增加了“脱颖而出”、“毛遂自荐”等成语。
但这个故事读起来却颇为荒诞。
平原君为了出使楚国,准备从门客中挑选二十位得力干将一同随行。但挑到19位就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了。平原君门客数量应该与信陵君不相上下,但却挑不出20位能用的人。
他这养的都是一群什么人呢?
此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毛遂自荐”,平原君却说,你在我这里都三年了,也没看出来你有什么本事呀?
毛遂说,你以前没给我机会呀,给我机会我就可以“脱颖而出”了。
正如前文提及,没有具体的事件如何展现一个人的才华呢!平原君想了想,就把他带上了。反正也挑不出什么像样的人,就当滥竽充数也好。此时另外十九人“相与目笑之”,好像平原君带上的是一个活宝。可见毛遂在平原君门客当中是何等形象,必定是那种情商极低,行为奇特的怪人。
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会晤,在谈判桌上楚王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史书说,“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即,早晨开始谈判,到中午了还没有结论。
突然在平原君的随行队伍中,有一个人提着剑就冲了上来。
毛遂!
楚王看到毛遂冲过来,大怒,呵斥道:“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 下去!我正在跟你们主子说话。你算什么东西,竟敢这么放肆!
毛遂却握着剑柄向前一步,正色道:“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我一剑就能要了你的命!在我主公面前,你叫什么叫?
似乎按照当时的礼仪,训斥对方的家臣是对对方的极大侮辱。因此毛遂吼了两遍“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他想表达的意思,大概是:我这么愤怒不是因为你叱骂我,而是因为你侮辱了我家主公。
就这样在毛遂的“据理力争”和威慑之下,楚王最终同意了出兵抗秦。这一幕很像当年曹沫孤身逼迫齐桓公归还鲁国土地的那一段典故。
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以从。”
一个外国来使的门客可以堂而皇之带着武器冲到楚王面前,已是匪夷所思,楚王竟然“谨奉社稷以从”,也是够荒唐的。但接下来是更加荒唐的一幕。
史书写道:
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以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
这显然是两国结盟的仪式。
《说文解字》中解释“盟”为“国有疑则盟。……杀牲歃血,朱盘玉敦,以立牛耳。”
歃血指的是将牲畜的血涂到嘴唇上。通常献祭的牺牲用的是牛,还要将牛耳朵割下来,装到一种特殊的器皿中。这个器皿叫做朱盘或者玉敦。通过这样的方式,诸侯向神明宣誓缔约。
毛遂却是让楚人取来鸡、狗、马之血,盛到铜盘上让楚王歃血,又让平原君歃血,然后自己也要歃上一把,过过诸侯的瘾。
就这样,平原君凭借毛遂的鲁莽举动竟成功说服楚王出兵了。楚军队主帅是春申君,又一个“战国四公子”,但在这个故事中,他几乎没有存在感。
按史书的记录来看,楚军就是去打了个酱油,解邯郸之围的主力是魏军。
魏王犹豫了
魏王在魏无忌的劝说下,决定派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去解邯郸之围。
正如上文介绍,魏无忌是平原君的小舅子,因此平原君亲自去楚国搬兵的同时,说服魏王的任务就托付给了魏无忌。
魏王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也知道唯有合纵联盟才能对抗秦国。但道理归道理,如果去救赵国,秦国必定迁怒于魏国,他们的打击报复将是迅速而及时的。
魏王犹犹豫豫,勉强接受了魏无忌派兵的建议。
但是。。。
正当邯郸焦急等待楚魏的救兵之际,晋鄙率领的十万大军却在临近魏赵边境的地方止步不前,安营扎寨了起来。
魏王后悔了。
邯郸又一次陷入恐慌。
“吾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之者,吾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这是秦王向魏王传递的信息,本该是两国间绝密的外交通信,却不知为何,一夜间天下皆知了。也许,这是秦王对外发出的声明,毋宁说是恐吓,对象却不仅仅是魏王。
你们谁敢救赵,我下一个就灭了你!
惊恐的魏王紧急派人拉住了晋鄙,让他驻扎原地,听候下一步调令。春申君见到魏军停滞不前,也便下令楚军停止前行,观望事态发展。魏军不前,楚军哪会贸然单独进入战场呢?
魏王思前想后,夜不能寐。虽然紧急叫停了晋鄙的进军,但秦国攻下邯郸之后,真的会放过魏国么?他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想到了派使者去找赵国劝降,然后一起去秦国求情。
派谁呢?
魏无忌!他可以说是不二的人选。作为赵国实权人物平原君的妹夫,他可以直接与赵王对话。以他的神通广大,这个事情还能办不成吗?
魏王的眼中闪现出希望的曙光,但很快又暗淡了下去。
世人皆知,魏无忌是一个强硬的主战派。
在叫停晋鄙的时候,他都没有征询过魏无忌的意见。他不想让魏无忌参与朝政,特别是在与赵国相关的事情上。
最后,他决定派将军新垣衍作为密使潜入赵国。他要让新垣衍说服赵王,与魏国一起尊奉秦王为帝,以却秦国之兵。
为什么要选新垣衍呢?
因为新垣衍是平原君的朋友。只有通过平原君才有机会说服赵王。在援军无望的情况下,摆在平原君面前的选择不多了。要么城破国灭,要么臣服秦国。以尊奉秦王称帝来换取秦国退兵也不是最差的选择。
秦昭王想称帝由来已久。
公元前288年,接受穰侯魏冉的建议秦昭王决定称帝,以显示秦国凌驾于其他诸国的地位。但他又担心这一举动会引起天下哗然,让秦国成为众矢之的。于是他决定拉拢另一个大国齐国,一起称帝。当时的齐王正是后来差一点灭国的齐湣王。齐湣王欣然接受了秦昭王的建议,于是两国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
但各诸侯国对这一称帝的反应却远超出了两国的预期。
天下群情激愤。
齐国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迅速改变了策略,自动放弃帝号,并试图借此机会纠集诸侯各国形成讨秦联盟,即“合纵”。迫于四方的压力,秦昭王最终被迫放弃了帝号。
但他终究是意难平。
快30年过去了,对于朽朽老矣的秦昭王,帝号的吸引力可能远远超过了赵国的邯郸。如果同为万乘之国的赵国和魏国共同尊奉秦昭王为秦帝,这荣耀当是历代秦王中无人可及的了。
秦昭王已是到了要考虑身后名的年龄了。这是对生命的哀婉,是不朽的渴望。相较之下,现实的利益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魏王正是要利用这一心理来保住赵国,更是要保住魏国。他还是懂一点心理学的。
窃符救赵
当新垣衍趁着夜色悄悄越过魏赵边界,潜入赵国境内之时,信陵君魏无忌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他下定决心要带着所有门客奔赴沙场。
他对着窗外的夜色,一股悲凉油然而生。
他动用了所有的资源,试图说服魏王,让晋鄙继续进军,但一切努力均告失败。他现在连魏王的面都见不到了。魏王已禁止他参与任何朝政议事。
罢了罢了!
这几天平原君的使者一个接着一个,都是想依赖魏无忌来说服魏王改变立场。邯郸的局势日渐危急,平原君的焦躁与愤懑屡见于信中。
他说:“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纵公子轻胜弃之,独不怜公子姊邪?”
这显然是气话。魏无忌曾向平原君夸下海口,魏国就算只剩一兵一卒也要和赵国并肩作战,跟秦国硬抗到底。现在魏国失信了。他羞愧难当。信和义是信陵君始终遵循的原则,也是他获得天下赞誉和名声的基础。如果这一点坍塌了,他将要如何面对世人,如何面对慕名投奔而来的众多门客呢。如果邯郸城破,赵氏溃灭,他又有何颜面独立于世?
于是魏无忌下了决心。史书写道:
公子乃属宾客,约车骑百馀乘,欲赴斗以死于赵。
魏无忌知道这是飞蛾扑火,但有些价值是比生命更为重要的。“舍生取义”也许是比较恰当的词语。这个时代舍生取义的故事比比皆是,比如豫让、荆轲等刺客,比如墨家钜子孟胜为阳城君守城殉职,跟随赴死者180人。
这个时代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傲娇的时代,礼崩乐坏,杀伐不绝中也处处洋溢着令人肃然起敬的“贵族精神”。
但在他的门客中却有一个人反对,一个魏无忌最为倚重的门客。
侯嬴!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他懵了。这完全是背叛。
“今公子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魏无忌的脸阴晴不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但当看到侯生的眼神,魏无忌突然回过神来。侯嬴的面色淡定如一,未见一丝临阵退缩的怯懦之态。
他一定是想到什么妙招了!魏无忌想到。
侯嬴屏退左右,献出的计策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窃符救赵之计。
虽说这个窃符救赵之计大名鼎鼎,但也不算多么高妙。简单地说就是从魏王那里偷来虎符,去找晋鄙调动军队。其实就是鼓动平原君叛国。
这个计策有两个关键障碍需要突破,一个是如何去偷虎符?另一个是万一晋鄙起疑心,不肯就范怎么办?
这两点侯嬴都想到了,并给出了攻略。
首先,魏王最宠爱的嫔妃如姬受恩于魏无忌,一直想要报答而未得机会,正好可以利用。正如侯嬴所说,“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公子诚一开口”,那虎符不得随手拈来么?
话说当年如姬为了报杀父之仇,央求魏王调动举国之力缉凶无果,最终还是由魏无忌出面,弹指间将仇人的首级取来献礼。从此,魏无忌成了如姬最大的恩人。
但我更相信如姬是魏无忌安插在魏王身边的亲信。他既然能在赵王身边安插人手,魏王就更不用说了。而侯嬴或许就是其情报网络的核心人物。
第二步便是用这偷来的虎符去调兵。那么虎符如何调兵呢?
虎符是调动军队的令牌一样的东西,分为两半,朝廷留一半,率军的将军带走一半。只有这分为两半的虎符合二为一,才能证明持符之人的命令确系君王所下,才可调动军队。这样的机制是为了防止有人伪造王令去动用兵力,或者限制将军随意动用军队的权力的。军队的动向关乎王庭安危,是绝不可掉以轻心的重大事项,一定要慎之又慎的。但即使如此谨慎的一个制度,还是被信陵君钻了空子。
魏无忌拿到虎符,火速赶往晋鄙驻军之所。侯嬴则派了朱亥与他同往,护卫左右。朱亥,正是上文中侯嬴在菜场中拉着聊家常的屠夫。
出发前,侯嬴悄悄对魏无忌叮嘱道:“晋鄙若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晋鄙见到魏无忌单车来调兵,果然起了疑心。要知道晋鄙绝非是愚钝之士,但也不是政治嗅觉敏感的人。他怎么可以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就贸然接见信陵君这样的人物呢?
史书写到:
至鄴,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朱亥将40斤重的铁椎藏在袖中,一看到晋鄙稍有存疑,便立即击杀,迅雷不及掩耳。果断,准确,绝不拖泥带水,不愧是专业的。事实上,晋鄙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结果都会是一样的。对魏无忌而言,晋鄙的存在本身就是必须清除的隐患。过几天魏国的消息必然会传到晋鄙的耳边,如果他发觉自己被骗了,岂会善罢甘休!
于是魏无忌下令军中,让父子或兄弟具在的,只留一个人,又让家里独子回家,由此得了8万兵力,开拔挺进赵国,杀向了邯郸城。
此时的平原君正在忧心忡忡,犹疑不决。
新垣衍已经来了几天,正住在他的府中。
共奉秦王为帝?
这是魏王向赵王提出的建议。魏王既然派使者来提这样的建议,只能说明他是绝技不会派兵来救邯郸了。魏军不来,楚军岂会愿意独身投入战局!赵王听到新垣衍带来的建议,没有表态,他似乎已经接受了亡国的命运,不再有任何的期待了。他只是淡淡地说,这样也罢。他想让平原君做最后的决定。
平原君感受到了彻底的绝望。
邯郸还能坚持多久?
但接受魏王的建议无异于投降,从此赵国将受秦国任意宰割。
不能这样,我有何面目见我九泉之下的父王。赵武灵王!
想到父亲,他的心绞痛起来。当年,父王是何等威风,赵国又是何等强大。
似乎,除此之外已经别无他途了。
他颓唐的对自己说,再坚持几天看看吧。
虽然他不相信再等几天能有什么区别,但投降的决心此时此刻他是下不下的。
赵国就在这样彻底的绝望中等来了奇迹。
信陵君魏无忌的八万大军加上紧随其后的十万楚军杀到了。
史书记载:
魏公子无忌大破秦师于邯郸下,王龁解邯郸围走。
王龁兵败退去,郑安平却被赵军所困,率两万人向赵国投降。秦国为之震动,其后果权势不可一世的应侯范雎卸下秦国国相一职,黯然退场。因为郑安平正是依靠范雎的举荐,成为秦国将军的。
当年郑安平从魏国救下奄奄一息的范雎,将他送到了秦国,可以说是他的救命恩人。因此,等到范雎一夜发达成为秦过国相后,郑安平便也大受其惠了。
有道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秦国未能攻下邯郸对秦国来说是一大挫败,延缓了秦国的东进之势。这个事件也直接导致武安君白起的陨落,前面的文章已有详述,在此不表。
悲情信陵君
魏无忌救了赵国,成为赵国的恩人。
赵王举行了盛大的迎宾仪式来感谢魏无忌。
史书记载:
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
赵王不以君王之礼待臣,而是执主人之礼,以迎接贵宾的规格来款待魏无忌的。他亲自为魏无忌扫除道路,并让他从西阶登上大堂。古代的堂屋通常设有东西两个台阶,分别称为“东阶”和“西阶”。一般来说,礼仪上“东阶”是主人用的,“西阶”是贵客用的。《礼记-曲礼上》说的“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是也。
“东阶”和“西阶”代表的其实是宾主的平等关系。宾主相见时,主人站在庭院的东边,客人站在西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这便是成语“分庭抗礼”的最早的含义了。
但魏无忌并没有恃功而骄,一直谦卑退让,没有走西阶,而是按照臣子的礼仪,跟着赵王从东阶上了大堂。
当天赵王招待魏无忌喝酒喝到傍晚。
赵王本想给他封赏五座城池,以表谢意,但魏无忌始终谦恭退让,他只好作罢。
如果接受赵王的封赏,便代表着成为赵国的封臣,无疑是彻底叛离了魏国。但他又不忍心这么做,还是怀揣着一丝期盼,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回故里。
但是,窃取兵符、矫诏、诛杀魏国大将,每一项都足以治他死罪,而魏王岂会轻易原谅这个让他蒙羞的弟弟。
幸好赵王将鄗(hào)城(今河北柏乡)赐给他作了汤沐邑,让他不至于因为没有收入来源而太过狼狈。汤沐邑是一种古代的食邑制度,受封者可获得封地的税赋作为私人收入。
就这样,魏无忌变成了客居赵国的游士。
就这样,信陵君在赵国一住就是十年。
魏王倒是显示出了慷慨大度,称不会对魏无忌治罪,还将信陵的封地还给了他,让他早日归国。
但魏无忌始终没有回去。他太了解自己的哥哥了。如果魏王真有这样的气量,当时也就不会在解邯郸之围的事情上犹豫不决,甚至还要劝赵国投降。
赵国宫中密探的报告也表明,魏王愤怒异常。但表面上他却在很多场合赞扬信陵君的行为,称这维护魏国的名誉,似乎这一切是魏王默许下进行的。
魏无忌归乡心切却也无计可施。这是一个僵局,尴尬地维持着,似乎会延伸到永远。直到十年后,转机终于到来。
公元前247年。
秦国大将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军连连败退。
魏无忌突然意识到,回国的机会到了。
果不其然,魏王紧急派使来赵国向魏无忌求救,但被魏无忌拒之门外。魏无忌甚至对门人下令:“有敢为魏使通者死!”
如同刘备三顾茅庐才能请出诸葛孔明一样,魏无忌也是需要一些仪式,来彰显自己回国的重要意义的。哪能像个丧家之犬听到主人一句招呼便迫不及待往回冲的呢。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贬损了信陵君这块招牌的价值,不能让魏王看轻了自己,让门人看轻了自己,更是不能让诸侯贵族们看清了自己呀。信陵君的名声就是他的影响力,或者说是权力。
此时,毛公、薛公恰如其分地出现,求见信陵君。毛公和薛公是魏无忌在赵国的这十年间寻访到的高人。史书上说,赵国有处士,“毛公隐于博徒,薛公隐于卖浆家,(信陵君)欲见之,两人不肯见”。
毛公是赌徒,薛公是卖酒的。有人会觉得很神奇,这个时代怎么会有这么多隐士散落在乡间市井当中呢。其实这个时代正是士人阶层形成的时期。在此之前,士是贵族阶层,即王、侯、大夫、士这四个层级当中的最低级的一层。但到了春秋末年,周制瓦解,士的贵族阶层没落,并与庶人阶层相融合,生成了全新的士人阶层。以出仕为主要目标的士人,没有了往日贵族的待遇,又很难完全以耕田为业,很多是作为大贵族的家臣或门客寻找进一步上升的机会。所以他们普遍是处于贫困状态的,为了生存他们手操各行各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面看一看毛公、薛公的言论,他们哪里像个赌徒贩酒之辈!
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回国不是因为魏王不追究自己的罪责了,也不是承诺给高官厚禄,掌管兵权,而是为了社稷安危,保家卫国。
大义凛然。
史书上写,“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
又写,“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
拿到魏国统帅之权的魏无忌,振臂一挥,天下骚动,各诸侯纷纷遣兵救魏。于是,“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
这是信陵君魏无忌的一生中最高光时刻,但所谓盛极必衰,他的光芒刺痛的不光是敌人,还有魏王本人。魏王将兵权交给魏无忌那一刻起,便始终忐忑不安,夜不能寐。
万一他兵锋一转,杀回来该如何是好!!!
“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诸侯皆属,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
这样的言论传到魏王的耳朵里,他的心里顿时生出一丝杀意,比十年前还要强烈。
“要不要除掉无忌?”
但他下不了手。儿时的情感成为羁绊,无法让他对无忌痛下杀手。
十年前魏无忌窃符救赵的时候,他恨不得将魏无忌抓过来,除之而后快。
他太过分了,竟然偷我兵符,杀我大将,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他是我亲弟弟呀!
而且,要不是无忌,秦国的兵如何退,魏国的险如何解?
我对他念兄弟之情,他对我会讲兄弟之情么?
魏王终究没有对魏无忌下杀手,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剥夺了他的兵权。魏无忌算是提前退休,解甲归田了。
史书记载:“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
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一个50岁的人天天以酒色自娱,精力甚是充沛。于是四年后就把自己搞死了?这哪会是风华绝代的信陵君呢?
曹植赞他“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霓”,这是多大的气魄。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名画“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为了消除南唐后主李煜的猜忌,在府中夜夜歌舞升平,醉生梦死。被李煜派去刺探虚实的顾闳中,用笔墨详实刻画了韩府夜宴场景,遂成千古名画。
信陵君的酒色自娱不就是韩熙载的夜夜歌舞么?
但似乎这个障眼法终是未能让魏王安心。
魏无忌死后数月,魏王便也随他而去,让人大起疑心。仿佛魏王临终前做了安排,担忧自己死后,太子新立根基未稳之际,魏无忌会趁机东山再起,掌控魏国朝政。
但此处猜测皆是凭空推断,历史没有留下任何踪迹。
盖棺而论,在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应是最为出凡脱尘,远在其他三公子之上的。
梁启超评价说:
信陵君去千乘之位,而入虎穴,以急朋友之难,吁,何可及也。论者以厕诸平原、孟尝、春申之列,乌足以知公子。
信陵君由此在历史上获得了无数粉丝。其中有一位在50年后经过大梁,特意为信陵君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守他的陵墓,世世代代奉祀公子。
他就是汉高祖刘邦。
尾声
侯嬴朝着北方拜了拜。
此时,信陵君正在冷冷注视着晋鄙,朱亥站在后面,伸进袖口的手紧紧握住了铁锥的手柄。
信陵君后背感受到了丝丝凉意。也许是朱亥的杀气,或者是因为侯嬴缺席带来的不安。侯嬴没有跟随他一起来。
临别前,他说的话言犹在耳,挥之不去。
"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信陵君微微点了一下头,一个高大的躯体如猛兽般从旁呼啸而出,电闪雷鸣。他明白,这一刹那,他的命运已经改变,赵魏的命运已经改变,天下的命运也已经改变了。
侯嬴盯着远方,一只孤雁盘旋哀鸣,恰似孤身一人的自己,倍感凄凉。信陵君就算救了赵国又有什么用呢?早晚还是要被秦国吞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无谓的挣扎。在给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计策的那一刻,他已经想好了自己的归途。就算跟着信陵君,颠沛于赵国又有何意义呢?给信陵君献计是为了避免他无谓地去送死,以报答他知遇之恩,而不是为了救赵国。
救了赵国又有何用呢?
一切都不可避免。
侯嬴最后一次向北方拜了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