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一的时候,读过奥威尔的《1984》,为什么我会读这本书呢,其实还是同学的推荐,在那时,初次接触“乌托邦”,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新鲜的词,后来我又渐渐了解到还有“反乌托邦”,也就是《1984》所体现的。而今天,我要来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乌托邦精神。
“乌托邦”指的是未来的一种理想社会,在它的构想中,人们都安居乐业,没有战争,没有天灾人祸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互不侵犯。由此,你们可能想到了老子的思想,老子崇尚“理想之国”“鸡犬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与乌托邦的理念不谋而合。此外,东晋名士陶渊明借桃花源的美好生活来抒发他自己的归隐之情,这可能也是在中国传统隐士文化中若隐若现的一条线索。
说到影响最深刻的中国文化,不仅是在古代,甚至是在今天,在国内外,一定是儒家文化了。其实,在儒家文化中,“乌托邦”的体现更加明显。孔子追求“仁政”,强调用美德感化人民,用道德教化子民,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境界。这一治国方案的内涵本质上与“乌托邦”不谋而合。
正因为儒家治国方案之价值和大同乌托邦价值的指向一致,因此传统文化中的乌托邦图案总是或多或少在历代思想家和儒臣的治国方案中显现出来。孟子的井田,吕氏春秋的公平社会,陆贾的至德,张载的均平理想等等,都是在大同所主张的完美境界和现实可行之间找到某种折衷。正如一位学者所注意到的,儒家政治理想中有着某种强烈的乌托邦性格。
在这种若隐若现的影响下,中国始终在包含着“乌托邦”精神的儒家文化的指导下,向着未来美好世界前进。但是,在宋明两朝后,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占思想主流,他们都以封建伦理为纲,朱熹崇尚“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这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这就走向了一个极端。
其实,说完古代中国文化,在现代中国,也有着一种可以说是进阶版乌托邦。那就是社会主义思想。首先,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一个大同的社会,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讲,两者的公同点不是一种偶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在不断吸收传统文化和加之以马克思主义从而使其创新得到的,自然而然的,传统文化中的“乌托邦”就延续了下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内涵还有待我们去发掘,这“乌托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