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是维系集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管理的基本手段,通过制度来管理集体,激励先进,督促后进,纠正错误,保证学校有序运转,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使得学校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实现办学目标,因而制度化历来是学校管理的努力方向之一。制度是靠人人自觉遵守来维持的,如果有了违反制度的行为,就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这就是制度的刚性所在,如果有人违反制度、践踏制度,却没有受到什么惩罚,大家就会群起效仿,这样的制度最终成为一纸空文,学校也就无法保证正常秩序和持续发展。可见,对制度的严格执行是制度管理的重要保证。
然而,教育是一件十分特殊的工作,教育对象是一群身心快速发展的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仅需要知识、技能,更需要激情和人格魅力,教师的很多工作都是隐形的,一些重视显性的管理措施很难反映教师工作实际,这时制度管理又显现出其局限性。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情,至今波澜未消。
按照上级管理部门要求,某中学每年都要进行教师考评,对教师评分排队,划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档次,并且按照档次来发放奖金,连续三年评为优秀的教师,可以晋升一级工资,被划分为不合格档次的教师就属于末位淘汰的对象,要离职培训学习。因为这次考评关系教师的工作评价,还涉及工资、职称等许多切身利益,教师都很关注,也很看重考评结果,有些甚至托人情、找关系,千方百计的想挤身于优秀行列,更不愿意被划分为末位。学校领导在这个时候也很为难,既要克服学校以外因素的干扰,又要考虑考评的公正性,不能因为考评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学校制订了《教师考评办法》,制定了考核程序、考核条件,最后还提出了几个一票否决的硬性条件,诸如“有旷工行为的不能被评为优秀”,“全学期请假超过五天的不能被评为优秀”等等,这样下来,就可以大大减少评优的压力。
在考核过程中,学校严格执行考评办法,按照考核程序,对照标准,对教师进行了考核。对于结果,大多数老师没有什么意见,不过,也出了点小小“意外”。
张老师是学校的一位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强,对工作热心负责,是全校公认的青年新秀。在学期中间,张老师上幼儿园的孩子生病了,为了照顾住院的孩子,张老师请了七天事假,按照考核办法,张老师的这种情况属于一票否决,不能被评为优秀。赵老师虽然人到中年,但是依然充满朝气,教学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好评,教学成绩一直处于优秀之列,对于学校的各种活动都能积极参与,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是学科教学“权威”。刚开学不久,有一次赵老师忙于其它事情,上课时迟到了五分钟,按照学校考勤制度规定,迟到五分钟按照旷课一节对待,赵老师心里也一直后悔不已。这次考评的时候,赵老师因为这次旷课也被一票否决。
考评结果出来以后,学校领导觉得张老师和赵老师没有被评为优秀有点可惜,如果没有这些一票否决的条件,这两位老师评为优秀是当之无愧的,教师们也觉得张老师和赵老师有点“冤”,一年辛辛苦苦的工作,却因为一点点疏漏而被否定。程序和条件大家有目共睹,张老师和赵老师在领导面前没有提什么意见,但是私下里还是觉得学校制度有些不近人情。
实行制度化管理,严格执行制度,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从人本管理的角度出发,我们又需要审视制度给管理对象带来的“伤害”,制度的刚性和管理的人性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就像上面的案例,制度的刚性造成了尴尬的管理结果,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其他教师,还有亲历事件的教师本人,都认为这样的结果缺乏人文关怀,伤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可是一旦取消这些制度,尤其是取消考评制度当中的硬性条件,就会使考评走向无序化,掺杂更多的工作以外的因素,会造成更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如果考虑到张老师和赵老师的工作表现,评定为优秀,就会损害制度的刚性,这是一个危险的先例,学校管理制度一旦丧失了权威性,必将损害学校管理秩序。
如何解决制度的刚性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呢?就要寻找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契合点,舞动制度与人文的双色飘带,既要强化制度管理,又要重视人文关怀,将两者有机融合,形成既有制度约束,又有人文关怀,既有个人身心愉悦,又有整体活泼有序的工作局面,实现管理的理想状态。
首先要从制定制度的目的考虑,制度要充满人文关怀。为何制定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发展人”,而不是为了“管住人”,对学校、教师、学生的管理最终是为了完成教育目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出于教育的需要,教师发展也应该是目标之一,从这一点上来说,制度应该很有“人性”。朱永新老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写道,“如果校长没有人文关怀、人文情怀,就不可能有教师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没有教师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也就说不上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情怀。”因此,许多限制教师和学生能力发展,纯粹是为了管理者方便,或者拘泥于传统思维无视“人性”的制度都应该在摒弃之列,是否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应该作为确立制度的首选目的。在这件事情当中,对于教师的偶然失误可以进行考核,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全年工作。更多的时候我们要着眼于教师发展,看看教师做了多少创造性的工作,多一些发展性的指标。
其次,制度的建立过程很重要,应该是一个发扬“民主”的过程。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尤其要重视教师的参与。一些学校里,教师对管理者和管理制度并不认同,就是因为制度的确立过程至上而下,缺乏民主,结果很多好的制度也因为教师的不理解而名存实亡。教师参与制度建设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对制度认同和接受的起点,而且通过教师的民主参与,可以尽可能使制度适应校情,趋向科学化,就可以减少因为制度的执行而给教师带来的“伤害”。管理中还要注意制度的“开放性”,学校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不能因为强调制度的刚性而墨守陈规,导致死板僵化,缺乏科学性,所以制度也要不断发展、创新,更加适合学校发展需要。意识到管理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在工作中加以修订,这也是人文关怀不可缺少的。
最后,要重视对制度刚性结果的补救措施,这种补救就是通过人文关怀,尽可能消除制度刚性造成的“伤害”。制度刚性不容损害,这种“补救”不是要推翻结果或者制度本身,而是要注意工作程序的透明化,使得大多数教师对于学校工作认同或者支持;通过个别谈心,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消除心理结症;注重对教师的多维评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让教师从其它地方获得成功性体验,使得教师工作热情得以恢复,这些又恰恰是人文关怀的表现。总之,就是坚持制度管理的同时又有人文关怀,既有刚性约束,又有人情味,柔中带刚、刚中有柔、刚柔并济,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紧密契合,相得益彰,才能使学校管理上升到较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