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九月,悲伤的十月。这两个月是不平静的;这两个月是中华文化遭遇重大损失的两个月。9月7日,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先生逝世,享年88岁;9月11日,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逝世,享年84岁;9月21日,相声名家刘文步先生逝世,享年82岁;9月28日,相声演员师胜杰先生逝世,享年65岁;10月25日,主持人李咏先生逝世,享年50岁;今天,10月30日,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岁。
2018年,随着几位文化大师的逝世,中国三大文化印记走过辉煌,踏过告别,走向落幕,文化的烙印彻底成为中国文化图腾的绚烂色彩。
听到金庸先生逝世消息时,感到很不舒服。我并不了解金庸本人,说实话,他的书籍也从来没有看过。但是毕竟是看着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和鹿鼎记长大的一代人,对金庸先生的离世,不能不为之动容。而其中更多的则是对一个时代离去的悲哀。近来一段时间几位文化大师相继离世,朋友圈中也自发悼念。悼念是对他们文化成就的尊重,而他们的文化遗产又该怎样呢?
人生自古谁无死?臧克家先生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金庸先生等文化大师将永远活着。
可是,活着的人又该怎样呢?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可是呢?中国文化的下个时代在哪里呢?我看不到。
在互联网时代,文学的创作越来越便捷,文化的传播越来越方便。可是在这种方便背后却呈现出社会整体的对文化的不尊重,也为低俗文化的滋养提供了更为舒适的温床,而所谓阳春白雪却无人问津。在这个人人追求效率的时代,文化的熏陶显得无足轻重,多食的阅读让自己广识而缺智;讯息的传播者成为了自己思考者的替身,流于形式的“深度”取代了真正的思考。文化的悲哀莫过于一个时代的结束,而下个时代不在襁褓;文明真正的创伤不在于无人传承,而在于无人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