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坐高铁,旁边妈妈抱着一个婴儿。宝宝一直哭,妈妈就抱在怀里哼:“宝宝不哭……”不断循环,妈妈已经哼累了,宝宝却越哭越大声,这时一个女乘务员拿了棒棒糖过来,宝宝不仅停止了哭喊,还对棒棒糖产生极大兴趣,眉目里都是喜悦。
只会喊“宝宝不哭”的妈妈和女乘务员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是机械地哄孩子,另一个是用孩子的思考方式转移注意力,是“懂孩子”的妈妈。
每个妈妈都想成为孩子的超级英雄,做一个懂孩子的好妈妈在育儿方面才能事半功倍。如何才能真正懂孩子并做好孩子的人生导师呢?有这么一本书,妈妈们一定不容错过。那就是戴维·博根尼奇与詹姆斯·格雷斯合著的《如何哄孩子》。
戴维·博根尼奇与詹姆斯·格雷斯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两人都有宝贵的育儿经验,他们还咨询了许多家长和医生,二人合力写出了这本具有实用性与科学性的育儿指导书。
《如何哄孩子》这本书分为五大主题:梳洗妙计、出行妙计、礼仪妙计、居家和寝室妙计,从孩子的衣食住行到行为习惯,与他人分享等社交技能都涵盖了。 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作者提出了准备工作、基本方法、游戏互动和孩子对着干的详细建议。家长们随时可以翻开书现学现用,如此高效的方法得益于作者的写作亮点:用孩子的方式思考,并用宝宝的语言呈现。
孩子的童年是亲子关系最亲密的一段时光,这不仅关乎孩子的未来,同时也是一项共同成长。表面上看,父母似乎回到了小时候,说话的语气,行为和思考都和宝宝一个水平,但是只有父母先弯下腰来陪伴宝宝,宝宝才能成长为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大人,这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
难能可贵的是,《如何哄孩子》不仅提供众多哄孩子办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亲子普遍受益的育儿思维,如何成为一名好爸妈?这里面真是有学问的,作者围绕着三大亮点创作此书,这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一、不做准备的爸妈不是好爸妈
无论是教孩子洗漱还是外出与陌生人相处,父母要用孩子的思考方式帮他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父母的示范、宝贝需要用的工具,还有宝贝完成任务时的鼓励和爱的眼神。
为什么要重视准备工作呢?首先,爸妈提前示范让宝宝知道要做什么,有了心理准备;父母能够预知宝宝在学习或接触新事物的情境中可能面临的难点,提前想到解决方案,如果爸妈觉得有困难还可以咨询有经验的前辈或专家。
比如刷牙,先让宝宝在旁边看到爸妈刷牙的整个流程,爸爸妈妈要对刷牙表现出高昂的情绪,让宝宝帮忙挤牙膏,参与到过程中,激发宝宝的好奇。妈妈根据宝宝的喜好准备特别口味的牙膏,让宝宝一旦闻到香味就主动上前。还要考虑宝宝身高和水龙头的距离,是否有必要准备宝宝的刷牙道具。
准备工作就像爸爸妈妈精心打造的小舞台,能激发宝宝的兴趣,让宝宝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新技能,培养好习惯。
二、创造仪式感
仪式感就像宝宝的行为闹钟,可以让宝宝条件反射地开始做某项任务。比如吃饭前,可以让宝宝有一个大厨仪式,给他穿上围裙,教他拿碗筷,摆碗筷,通知全家人到吃饭时间了。
宝宝不喜欢洗手怎么办,让他选一首最喜欢的音乐,并且告诉他要在音乐结束前洗完哦。
所谓仪式感,《小王子》中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体现了父母的用心程度。比如爸爸妈妈精心制作的表格,记录宝宝每次表现好的行为,进行打分和奖励,这个仪式感对宝宝的激励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只有健康成长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孩子的潜能,仪式感有助于孩子与家长的亲密关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才是育儿的真正目的。
三、寓教于乐的方式,在玩的时候就让孩子学到了
爸爸妈妈都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的。把学习内容转化成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快乐,在游戏中长大,这是最轻松高效的育儿办法。
作者在书中提供了大量现成的儿童游戏,比如做家务。如果爸爸妈妈用大白话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做家务的成功率普遍是很低的,因为这听起来就不怎么好玩。
爸爸可以拿一张硬纸板做家务转盘,和宝宝提前定好规矩,转到什么就要完成,这样才能赢得转下一次的机会,还可以在转盘设置对宝宝有吸引力的奖励,极大调动宝宝的参与热情。
如果宝宝不爱洗澡,妈妈让宝宝给玩具洗澡。哄孩子吃药是大部分妈妈感到头痛的难题。聪明的妈妈给药水取个名字,例如超级英雄果汁,吃下去就会获得超能力等等,这些宝宝用语和儿童游戏在关键时候作用是很大的,妈妈们要学以致用。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成长就像坐电梯,每到达一个新楼层,孩子需要学习新的技能,这个过程是坎坷还是顺利,取决于他在新的楼层上与外在环境的互动,这个互动越积极丰富,孩子就能学到更多技能,也就会更加顺利到达新的楼层。
《如何哄孩子》就像一本育儿宝典,妈妈们头疼的问题,作者一一列举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即学即用,并且经过了数千万家庭验证。尤其是父母在实操过程中锻炼出适合自己的育儿思维,一定会对宝宝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不得不说这是一本与家里淘气包斗智斗勇的必备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