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圃
时间 / 壬辰五月
地点 / 青石山房
北人多不煮茶,即使上好绝佳的普洱亦只做冲泡,所以,茶之妙处与真味是难以体验到的。“古人之茶,曰煮,曰烹,曰煎。”不作冲泡。然煮茶也要经过焙茶、洗荼、一沸、二沸、三沸。焙茶是将茶放置在特制的焙炉中焙火,待茶的颜色微黄,有茶香泛出,即可出炉入铫,切忌过火,过火则焦,味必燥苦。焙火不足,则茶性不发,茶香内敛。
洗茶宜用半沸之水涤荡尘土杂质,使茶干净不染,一沸还须将茶之体内杂质、异味去净,另又宜去水气,二沸再去水气,此时茶性始发,茶香淡出,汤色微红,如浅琥珀,待到三沸,水气全消,茶汤色味俱佳,已臻纯熟。
古人“汤有三大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捷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捷为气辨。如虾眼、蟹眼、鱼目、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缕,及乱不分,氤氲缭绕,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
煮茶之器亦有规范,不宜敝器、铜匙、铜铫,宜用金、银、锡器,铁器次之,瓷器又次之。今人多用东洋铁器和台湾的陶器,烹茶之火“不宜用恶木”,何为恶木,丛杂糟朽等不洁之木是也。“火必坚木炭为上”,火旺而耐久,凡柴薪、烟煤、麸炭皆不可用。今人煮茶,多以酒精和电代炭,强作其状,早与古人之趣相距远矣。
纵观茶事,讲究颇多,张源《茶录》烹茶之妙“斯文武火候也,若过于文,则水性柔,柔则水为茶降;过于武,则火性烈,烈则茶为水制,皆不足于中和,非茶家之要旨。”又言“投茶有序,无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夏宜上投,冬宜下投,春秋宜中投。”
许次杼《茶疏》又云“沸速,则鲜嫩风逸。沸迟,则老熟昏钝。故水入铫,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息其老钝。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时老汤,决不堪用。”
美器、良技、佳茗,必备有好水,方得圆满。
水在茶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古人将水分为天上水、山上水、江水、河水、井水五大类。古人生得早,比我们有福气,那时雨水、雪水、露水、泉水、江水、河水、井水皆可烹茶,只是茶汤的品质不同而已。
现在水的污染日趋严重,可选择的几乎只有山上的水了,而山上的水又远不可及。如果妙玉还生活在当下,寺中老梅枝上的积雪再多,也不会收集坛中,埋于地下,以备来年烹茶之用了。如今好茶难求,但偶有得之,但苦无好水,烹出茶来亦觉兴味索然,方对陆鸿渐“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土之谊也。”之语深信不疑。
既得好茶好水,须有佳境佳人方妙。
徐渭《煎茶七类》“饮茶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宴坐行吟,清淡把卷。”“饮茶宜翰卿墨客,缁衣羽士,遗老散人,或轩冕中之超轶世味者。”
诸缘凑足,但忌人多。
《黄山谷集》:“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六七人是名施茶。”张源《茶录》:“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宣,宣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古人对茶事的讲究首先在一“品”字,品味、品质、品鉴,三品之中,内有诸多玄机,俗客怎生悟得;但在品字之后,必有一“闲”字,闲则淡,淡则净,净则明,明则见性;又可作一“素”字,亦可做一“真”字。
《遵生八笺》:“茶有真香,有佳味,有正色,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杂之,夺其香者,松子、柑橙、莲心、木瓜、梅花茉莉、蔷薇、木樨之类是也。夺其色者,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橘饼之类是也。凡饮佳茶,去果方觉清绝,杂之则味无辨矣。”
世人只说真水无香,唯不言真茶无香,所求者桂花茉莉、兰花、枣香、沉香、檀香云云,皆非茶之本真,正如修行,大凡居士,多以诵经是佛,烧香是佛,赶庙是佛,独不论戒是佛,忍是佛,舍是佛,无相是佛,无为是佛。
真茶无香,真茶必素,真纯不染,能辨真味,能正其色,不著其相,不住其色,方得茶之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