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不是一场秀!
不给任何人看,
不为博得喝彩!
也不为博得同情。
更不为寻求自我安慰。
|||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
此言一出,不知有多少老师、家长,在不同场合不同年代,都频繁引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孩子——不许偷懒!你看看人家鲁迅先生,不说自己是天才,全靠勤奋啊!从此以后,世界上多了不少拼命三郎,也的确造就了不少成功与精彩。
但爱较真的小编却禁不住要想:有很大一部分勤奋者未能如愿以偿,这意味着有一种勤奋是不太值钱的!
在此借用三分法,将勤奋分为三等,无论你是否对号入座,希望能引起你对自己勤奋的反思。
【第一等】高品质勤奋者
科技界,以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牛顿、爱迪生等人为代表;商界,以乔布斯、李嘉诚、马云等人为代表;文学界,以鲁迅、莫泊桑、巴尔扎克等人为代表。不是因为他们成功了,才认为他们是高品质勤奋者,而是因为他们的勤奋当中包含着成功的高品质因素:
甲、方向明确
方向错了,无疑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就算绕地球一圈能成功,也不知道能不能等到那一天。可见,方向不明确,甚至错误,勤奋有用吗?所以古代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说法。审时度势,明确方向,无论对于学习、工作、生活来说,都是头等大事。
乙、目标专一
方向对了之后,目标必须专一,不能忽左忽右。这就好比是挖井,这里挖两锄头,那里扒三锄头,浅尝则止,白费力气。好比一个小朋友走进书店,看看这本,摸摸那本,似乎都很喜欢,每本书都只是浮光掠影翻一翻,最终没有什么大的收获。
丙、深度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在做一件事的过程当中,思考这件事“是什么?为什么?”有多重要!为学、从商,哪一件事少得了深度思考呢?
丁、转化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已经妇孺皆知。然而,真正能将知识转化为力量,转化为能力,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武器的,恐怕为数不多。要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更是少之又少了。然而,那些在科技发明中能够有所突破,在商界有所成就的,哪一个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超强,甚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智慧也很突出。
戊、灵活应变
勤奋者,很多时候往往习惯于一成不变的习惯和路径,不愿意或不容易改变自己固有的套路。这样一来,当新的问题和状况出现时,他们往往措手不及,甚至以勤奋为名,掩盖自己的抱残守拙。所以,在企业管理中,经常会出现“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不看苦劳看功劳。
己、更新迭代
试看那些卓有成就的人,经常否定昨天的旧我,不断创造今天的新我。这是一种更新迭代的品质。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破茧成蝶的雄心与毅力,还有实现蜕变的智慧。Iphone手机和苹果电脑,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不断处在更新和升级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用户变化的需求。而成功,如果说要从失败中走来,那也是一次次突破失败的禁锢,闯出教训的牢笼;如果只是躺在失败的所谓教训上怨天尤人,那么失败就不可能成为成功之母。此时,如果是缺乏更新迭代的勤奋者,因为他的勤奋带来的很可能是一次又一次简单重复的失败。
【第二等】中品质勤奋者
这类勤奋者处于第一等和第三等之间。我相信,人群中处于中间层的还是多数。如果能在勤奋的品质上努力一把,就可以成为佼佼者;相反,只是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那就滑向第三等勤奋者了。
【第三等】低品质勤奋者
很显然,这类勤奋者,是纯粹的“勤奋”,可以理解为除了勤奋,剩下的只有“勤奋“了。缺乏应有的成功因素,他们最终得到的只是”苦劳“。于情,我们可以原谅,甚至可以同情;但是于理,就不值得同情,应鞭策和督促他们改进勤奋的品质。因为,一味的谴责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