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时(准确的说是七岁半),父亲转业,我们一家回到了老家所在的县城。
我刚读完一年级的上半学期,回来后转入了县实验小学。也就亏了是一年级,不然,按当时的做法,转校生过来一般要留一级的,总不能再坐回到幼儿园去。
当时的县城,就是一条大街。在大街的中段,有县城唯一的一家电影院。
而电影院的西侧,是一条二十来米的小巷,穿过小巷,向左一拐,就是实验小学了。
我家在东关,每天放学正好从小巷过去,再路过电影院;影院二楼挂着的那些广告、海报,就成了每天必看的景色。
当然了,电影也是要看的,只不过最大的问题是票。
一般的家庭,家里不可能总是给你拿钱去看电影的,偶尔看一场还差不多。那么,想看的时候,去哪里搞票呢?
肯定还是家里了,废酒瓶,罐头瓶,废纸箱,废铁片......
拿着(有时候是偷着,家里的)这些宝贝,收购站转一圈儿,票钱就有了。
那会的票,便宜:次一点的电影一毛钱一张票,好点的好像最多也就三毛;很久以后才慢慢涨到五毛、一块......
那个时候,《少林寺》的余威犹在,必看的(当然是略微贵点)自然是那些与少林有关的电影,或者说是最初的那些武侠片。
《南北少林》、《少林小子》、《武当》、《南拳王》......
一部接一部,不断冲刷着每个少年心中的武侠梦。
也可能是在这些电影的激励下,电影院前的小广场,不知不觉成了一个鱼龙混杂的小江湖:掏皮包的、打架的、搞对象的......
当然了,看电影的时候,也可以搞对象。
依我看,十七、八的那群人,进了电影院,有一半以上的是为了搞对象。
为什么呢?
你想啊:电影都开演了,还时不时的满场穿来穿去,哪有姑娘往哪蹭,还能干什么?
有人旁边挨着女生,有时候就会有人蹭过来:“哥们儿,换个座位行不?”
也有女生串游的。
初中毕业后,有一次,我跟一个哥们儿去看电影。正看着,突然腿上被人拍了一下:“哥,你也来看啦?”
我一看,是两个美女,拍我的那位,前几天见过面:“哦,丽丽啊!你也看来了?你...一个人来的?”
我去!明明看着人家是俩人一块儿的嘛!
得!一看你就不会聊天儿。寒暄几句,人家串游去了。
身旁的哥们说话了:“姑娘长得挺俊,你不赖啊!也没说摸摸手?”
“摸屁了?我们英语老师的闺女。”
那会的电影院还有一个特色:老断片儿。
每到片子烧断那会儿,放映厅里一片漆黑,偶尔有口哨声,更多的是满场的“嘁嘁喳喳”声。
你猜是干什么呢?
吃瓜子儿的。
怪不得有人叫瓜子是“麻烦”:我出去买一包“麻烦”去。
原来是从这里来的。
银幕前方,是一个舞台。
慢慢地,电影突然就没人看了;港片盛行的年代,人们都转向了录像厅。
后来,这里就在舞台上搞歌舞团;
再后来,时兴起了“卡拉OK”;舞台上成了嗨歌、比赛的地方;
又后来,演啥也没人看了,又搞起了服装展销会;
又又后来,拆了.....
好友蟹行江河正在举办《寻找2020十大简书清流作者》征文活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参加。谁,是你心目中的清流作者;谁,是你所钦佩的尘外高人......
拿起自己手中的笔,让更多的人认识他,学习他,也是对自己的一次锻炼和提升。
欢迎大家的热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