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章问孟子:“象每天以谋杀舜为自己的事业,等舜被尧立为天子,却仅仅是将象流放而没有杀掉他,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其实舜对象是封赏,只不过有些人说是流放”
象,舜同父异母的弟弟。
象杀舜的动机:分家产。瞽瞍和象谋害舜的时候,舜已经被尧挑中,从动机角度为何还要这么做?另外尧要讲女儿嫁舜,必须征得其父母的同意,可否认为部落家庭中首领的权威小于家长——父系。
2、万章问:“舜将共工流放到幽州,将驩兜流放到崇山,将三苗这个部落的君王在三危杀掉,将鲧在羽山这个地方杀掉,惩处这四个罪犯之后天下归顺,这是结果就是由于惩处了不仁 。象是最不仁德的,舜却将他封到有庳。有庳的老百姓犯了什么错吗,为什么要去承受象这样的不仁之君呢?”仁者本来就是这样的吗?同样是不仁的人,舜对别人就惩处,对自己的弟弟就进行封赏。
孟子回答:“仁者对于弟弟,不将忿怒藏匿,不将怨恨积聚,只有自然的亲爱之情。爱他就希望他又富又贵,把象封在有庳就是让他富贵。舜做了天子,而弟弟却只是一介匹夫,这难道叫做亲爱吗?”
共工、驩兜、三苗、鲧(禹的父亲):四凶
幽州(《周礼》记载“东北曰幽州”,今包括河北北部和辽宁一带)、崇山、三危、羽山:地名
“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朱子集注和杨伯峻译注不同,前者作“杀”,后者作“流放”。
固:本来、原来
仁者表里如一,舜没有表现对弟弟的怨恨,即心中本没有怨恨,只有亲爱。
问题来了,舜为天子就能随意封赏,以私费公吗?请看下文。
3、万章问:“那为什么有人说是流放呢”
孟子回答:“象不能在封地有庳为所欲为,舜给他派遣了官员来治理国家、缴纳赋税。象不能够暴虐有庳的百姓。即便已经封到有庳,舜还是经常想见到象,象也经常与舜见面。有句话叫做“舜不必等到朝贡,假借政治事务也去见封到有庳的象”,说的就是这个事。
制约象的政权与财权,同时又使得个人足以富贵而不仅仅是一介平民。虚君政治理念,没有权力、但也不承担责任,只享受富贵名誉。
个人感受:
1、想象我就是万章,在向孟子提问。
2、三问三答:以直报怨,为什么不杀?——前者场景是朋友和君臣关系,后者是兄弟关系。处事当公允,为什么封到有庳?既富且贵,为什么还有人流放?——极好的解决方案,兼顾兄弟与天下。
3、孟子在讲兄弟人伦,既是面向战国兄弟残杀的诸侯,也是为后世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