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是在去年的夏天。当时萌生了“道理越多越迷茫,不如到世上去修炼”的想法。于是打着“事儿上练”的旗号,拿下了幼儿园的英语课。没成想一个小小的英语课,却造就我思维观念的大转变。
我常说我是一个做事不会抓重点,遇事不会想办法的人。即便如此,一毕业我还是找到了工作。一家在沈阳名不见经传却在抚顺很火爆的培训机构。虽然从过来人的角度看,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最好是找一个培训机制和运营模式都很完善的大公司为上策,但是对于极度自卑又社会经验值为负数的职场小白,有公司抛来橄榄枝,那便是皇帝般的恩宠,定当万死不辞。果然,沈阳招人只是噱头,缺老师的是抚顺校区,被发配到抚顺也是万死不辞。
我的缺点完全影响不到我的工作。因为实在太忙了,从早到晚一对一的课程一个接一个,从小学生到高中生。貌似我这个没重点又思维发散的大脑反倒很适合这种工作状态并且把自己可以教授各种年级的课程定义为一种牛逼的能力。以至于我的教师生涯开始以后,一直以这种模式在教课,是课就教,来者不拒。刚毕业,大家水平相当,看不出什么差距。之后的两三年,问题来了,畸形的职业发展模式终于把我培养成了四不像:用教初中生的模式教小学生,用和小学生沟通的方式跟初中生交流。教小学的同事能把孩子们管的服服帖帖,教初中的同事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我却好像都差那么一点点,然而大脑的固定模式已经形成,找不出解决方法,反而在这种牛逼的能力受到威胁的时候,发出怀才不遇的感慨,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拖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直到遇到了幼儿园的自然拼读课。小朋友的课很简单,一节课只教一个字母,两个单词。没有大量授课内容的遮掩,教学中的教法问题暴露无遗。首先是时间安排上,小朋友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大概在5-10分钟左右,每次讲新课的时间过长,下面就开始交头接耳,打闹,满地乱串。至此我才明白教课有重点有层次是多么的重要。之后上课分为五部分。热身,复习,新课,操练,巩固。新课和操练部分,按照总分总的原则,整体操练,小组操练,个人操练,最后再回到整体操练。各部分之间插入舞蹈和歌曲,重新唤起孩子们的注意力后,再进入下一个环节。
其次是教学内容上,都说学生需要一杯水,老师就得准备一桶水,无奈我倒水的时候总是心急,大部分都溢到杯子外,没能流进学生嘴里。一堂课结束,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解渴。改变旧思维很难,感谢幼儿园老师提出的好办法,把每节课的重点写在黑板上,要加内容的时候赶紧看黑板,回到教学重点上。
最后是一言堂的问题,授课不是演讲,主体不是老师,是学生。要想学生高效掌握知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多说多练。除了教学形式的一言堂,还有教学内容的一言堂。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不是老师说了算,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才能主动学习。认识到这一点,我去掉了一些音节多,读起来很拗口的单词,换成容易拼读的CVC单词。我同孩子们都如释重负。操练环节我也给自己减了负,从前由我主导的游戏,现在主角换成了孩子们,我只负责纪律把控和人员安排。
从前备课,想的很复杂,会联想很多相关内容,游戏,歌曲。还会上网搜集总结各种教学法。其实大道至简,越简单,越直接,越切中要害,越有效。只是我们总在一厢情愿的把简单的方法复杂化。不把事情弄得高深莫测,哪里还有了吹牛逼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