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都喜欢快捷高效的阅读方法
每天刷N遍朋友圈,点开N个微信公众号,浏览N篇简书热门文章。
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各式各样的信息所占据,所有的时间也被切割成碎片。
很多人发现,尽管每天读的文字比以前多得多,但却越来越静不下心阅读了。
想想你有多久没有认真阅读一本书了。
当然,我们都是对人生有要求的人,怎能容许自己如此堕落。
于是,最近市面上教阅读方法的书开始热了起来。
比如,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介绍了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个层次的阅读方法。
又如,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其中的一元化笔记读书法涵盖了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检索以备重读这五个步骤,里面关于读书笔记的方法很实用。
简书上很多分享阅读方法的文章都很热门。很多人都在苦苦寻找一种对自己最高效的阅读方法,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速读法最受青睐。
很长一段时间,我也很羡慕那些读书迅速且高效吸收的大神。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一段时间对历史感兴趣就读一读历史,一段时间对经济感兴趣就读一读经济,最近对心理学感兴趣就开始读心理学。
兴趣太广,想读的书太多,工作太忙,时间又太少。
我希望找到一种能够快速阅读、效率极高的阅读方法,当然,最好是不要太费劲才好。
在读完一些关于阅读方法的书和经验文章之后,我也在尝试同时快速阅读几本书,心心念念地尝试各种阅读方法要诀。
然而,结果还是收效甚微。
一个月也貌似看了十来本书,但是,留下印象的没有多少。
最多也就增加了我吹牛时的谈资,在别人提到那些书的时候,表示我读过。
然而这样的阅读于我何用?
看着一大架子书,我开始反思。
2、多数时候你只是看上去在读书
学生时代,读书就是为了参加考试,考场是检验读书效果的最终舞台。
正是这种读书的目标和检验方式,恰恰养成了我们的思维惰性,让我们不去思考为什么读书。
应试教育把读书变成了一种应激反应。因为要考试,所以读书。
带着这种思维惯性,即使进入工作阶段,还是有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把读书和应试联系起来。
于是,除了为了考证去读书,多数人多数时候的阅读是漫无目的。
有的人喜欢跟着排行榜读书,有的人喜欢看书评读书,有的人根据购书app的智能推荐读书。
当然,你可能会说,多读书总是好的,可以增长知识,提升能力,这难道有错吗?
但是不客气的说,漫无目的的读书,很多时候不过在消磨时间,英文kill time说得特别精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每个人的职业、爱好、生活各不相同,需要掌握的知识、提升的能力各不相同。
仅仅一个模糊的目标,是无法指引你的读书生涯的。
我毫不怀疑大家的读书热情,因为我也是这样的一个有热情没方向的阅读者。
很长时间以来,我只是模糊地感觉读书的重要性,怀着满腔读书的热情去寻找各种方法,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
总是想着,读书总比不读好,因为从小我们就被教导“知识就是力量”。至于,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力量的,我们很少认真去考虑。
这样读书有三个弊端:
其一,让人产生成长的幻觉。因为一直在读书,就会感觉自己没有荒废时间,始终刻苦努力的状态会让我们感到心安。这和上学时,不管读不读得进去,反正一直在读,对父母和自己有个交代是一样一样的。至于是否真的得到成长,由于没有客观的检验标准,无法准确判断。
其二,带来大量的知识碎片。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加之没有建立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通过大量阅读获取的信息,难以和现有知识产生有效关联。读了很多书,脑子里却都是碎片化的知识。这样一来,时间没少花,但是真正能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的知识却很少。充其量不过是“两脚书橱”罢了。
其三,你最宝贵的财富被浪费了。这点也是最为可惜的。李笑来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他认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金钱、不是时间,而是注意力。我们每天的注意力是极为有限的,而读书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如果把大量宝贵的注意力浪费在无目的阅读上,就像在大海里捞针,也许能有所收获,但成本过高。
到头来,你会发现,书没少读,自己却总还是原地踏步。很多人并不会反省读书的问题,而是抱怨社会不公,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
3、先找准读书目标,再运用阅读方法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爱读书的,也有很多人喜欢屯书。
但是,单纯爱读书是没有意义的。
多数爱读书的人,始终停留在舒适区,阅读的都是比较轻松的书。
随着兴趣读,遇到读不懂的就放弃,每个领域都难以进入更深的层次。
而任何真正的深度阅读、深度学习都是很费劲的。
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长远而稳固的目标作为支点。
首先,要确定读书的总目标。
我认为,读书的总目标=人生的大目标。
我们为何读书?肯定都是为了提升自我。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目标。
在没有弄清楚人生大目标之前,所有读书的目标都是盲目的。
无论你定下一年读多少本书的目标,那都不算真正的目标。
而没有人生目标指引的读书,动力难以持久。
看看书房里多少买来放哪就没读过的新书,才能真切体会到那句话的真意——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找到人生的大目标,让读书的总目标与人生的大目标相匹配,就像在漫漫读书道路上点起了一盏明灯。
循着光亮,我们或许还需要摸索前进,但是大方向不会错,总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读书之路。
至于如何找到人生的大目标,这不是这篇文章所能解决的问题。
其次,将读书总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目标,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阅读。
把读书的总目标变成一个个可以达到的阶段性目标。
再根据每一个学习阶段,制定阅读书目。这时候,阅读方法就可以上场了。
你要学会按照阶段性的读书目标选择图书,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碰到什么读什么了。
这里我推荐奥野宣之“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书”方法,即:
列出读书清单→在书店确认→购买
列清单的信息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搜集,必须是与自己读书目标相一致的书籍,帮助找到真正想读的书。特别是对于畅销书,一定要仔细确认是不是真的符合自己的读书需求。
在书店确认,仔细读一读前言、后记和篇目,则可以避免冲动购买。相信不少人都有在当当、京东大减价的时候,买一堆不需要的书的经历。
买好自己需要的书,就可以按照阅读方法去实践了。
个人比较喜欢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主题阅读”。当然,这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阅读方法,需要在做到“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之后,才能实现。
“主题阅读”是达成我们阶段性目标的最佳方法,包括五个步骤:
找到相关章节→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厘清问题→界定议题→分析讨论
通过“主题阅读”,我们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某个方面的知识。
在《阅读整理术》中,外山滋比古提出的“β型阅读”,与“主题阅读”有异曲同工之妙。
外山滋比古将阅读分为两类:α型阅读和β型阅读。
α型阅读是阅读既知的事物,即大部分人采用的阅读方式,属于低层次的阅读方式;而β型阅读为阅读未知的事物,这种阅读更利于获得新知和提升阅读能力,属于高段位的阅读方式。
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妙处,最后我想再次强调的是:
无论多么美妙的阅读方法,一定是建立在明确的读书目标基础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PS:作为一个经常焦虑书读不完的阅读控,这篇文章是痛定思痛,工作和生活节奏越快越要明白自己为什么在读书!有同感的请举手,放下的时候顺便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