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女身上看家庭教育
实没资格谈这个厚重的话题,既不是成功父母,亦非成功人士,更非教育大家,谈家庭教育这个话题,未免不知轻重,令人贻笑大方。但既然也为父母,也见闻感受无数对亲子,也应该有发言的权利。所以,这里就不揣冒昧,斗胆谈一点儿拙知愚见。
记得迈克尔-柯蒂斯导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有这样一段话: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很欣赏赞同这段话,但今天我要说的是比这段话更直白更真切的一句话:子女的气质里,藏着家庭的教养和父母的素养与气蕴。这点看法并不新鲜,既有遗传基因因素,也有后天家庭教养,更有后天个人习得。所以有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之俗语。原本对这句话我是有成见的,以为有“媚上欺下”见风使舵意味。现在我以为是自己心里有了投射,不能客观看这句话,实际上这句俗语里含着朴素客观的教育和心理学道理啊!
今天的感慨确实有感而发。十一佳节临近,无数对新人牵手走进婚姻殿堂,最有兴致的是看T台上,那对新人及双方父母一大家子的合影。一边分享喜庆时刻新人父母的百感交集和激动,一边分享和祝福二位新人的甜蜜和幸福,还一边暗自观察研究这一个大家庭的个性特征。
古有儿女结亲要“门当户对”一说,你扳着指头数,用脑想,放眼看,现实中的婚姻双方及家庭,还真符合这一千年古训的标准,且不说新人大致般配,双方家庭身份相当,就连这新娘也像带着婆家人特征似的,真的是“新娘”这个词富含深意啊!又应了古语“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说到现在还没扯到正题“家庭教育”上。我想说的是,你看新郎和新娘不仅相貌像极了父母,连气质上也烙下了家庭的影子,刻印上了父母的特质。性格内敛寡言的父母身边绝对站的不是活泼开朗的儿女,性格洒脱端庄的父母身边也绝对站的不是木讷憨态的儿女。再看灵秀飘逸的家庭也不会配上粗笨低俗的家庭,所以婚姻中的双方,谁找谁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互为因果的。
这里我最想说的作为父母要能认识到自己的层次,自己在哪儿,自己的劣势和不足有哪些?让孩子接受父母的关爱和教养,而又归避自身劣势的影响。从这一点上说,父母首先要有客观清醒的自我认识,要达到这一点,父母就要学习和成长,不走出狭隘的自我和天地,不抽身出去,投入众多高人之中俯瞰自我,怎能认识到自我的偏狭?如何照出自我的渺小?又如何于比较中认识自我的独特和与众不同?
其次,认识到自我的局限,才会大胆放飞孩子,让他能走多远就走多远,甚至走得丝毫不受你影响和束缚更好。因为他此时已学会鉴别:择善而从,择良木而栖,只管放心大胆地由他去社会这个汪洋大海中扑腾,不要用你那点儿女情长、人生阅历经验去束缚钳制孩子,正如一句话所说:“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 以分离为目的”。不禁又想起纪伯伦的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
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
而不是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你是弓,
儿女是从你发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着永恒之路上的箭靶,
他会施全力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欣喜地在弓箭手中屈曲吧!
因为他爱飞翔的箭,
也爱稳定的弓。
2017.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