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被认为是传记文学的生命,《我的前半生》作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史上的一部优秀传记,必然具备真实性。该书的主要作者,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封建帝制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前半生的经历错综复杂,交往人物纷繁众多,仅凭他一人难以记得清,所以本书还有几位和溥仪亲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一同回忆“溥仪的前半生”。
我们都很清楚溥仪的地位和背景,《我的前半生》这本书也对我们了解清末民初的背景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溥仪这一生几经转折,从在紫禁城中万人之上的皇/帝到伪满洲国的傀儡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普通的中国公民,溥仪的经历非比寻常。
这本书按时间顺序清晰条理的向读者展示了这半年间的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时代的轨迹。
我个人读这本书更多的是感受到溥仪的忏悔,以及对自己的否定和所作所为的批判。其实我认为,溥仪形成这样的性格是必然的,他不满三岁登上皇位,还在不懂世事的阶段就被人当做一个木偶、皇室的傀儡。他那极端的性格也有很大的环境因素,生长的环境就决定了他的自私,亲情的缺失又让他变得冷漠、敏感,每日陪伴在他身旁都是些太监宫女,让他养成了狂妄自大、喜怒无常的性格。在那个时代条件下,这样一位皇/帝的形成也是无可避免的。
在本书开头部分,溥仪讲述了自己对共产党的赞美,真的像总理说过的那样,一位皇帝被共产党改造成功了,其实,我个人读来感觉这一层面有多个解释,为什么一个封建帝制时期“唯我独尊”的皇帝这么快就可以有这样公民的意识?首先溥仪在皇宫中时其实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他也有非常多的拘束,虽然作为皇帝好像没什么约束,其实不然,他处于瞬息万变的政治变局中,感到自己像一只“笼中鸟”,没有自由,只是看似活的安全、自在。而且,在书中以及在影片《末代皇帝》中,可以感受到溥仪是有非常强烈的求生意志,多年来被灌输的帝王思想会让他认为自己的性命重要性高于别人,他的求生意识非常强烈,不论是面对日本人,还是面对共产党,他都能表现出一副无辜者的形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以现在的标准去看过去的溥仪,那他就是个坏人,可是考虑到过去的时代背景,他也不过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况且“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应该是认识到自己曾经的种种错处了,他在书中写道:“自从遇见中国共产党,我才真正学会了做人,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溥仪这一生正如在《末代皇帝》中的那个罐子中的蟋蟀一样,到老才得了自由。如今溥仪早已不在世,然而这本《我的前半生》却能给我们后世带来宝贵的历史资料,以及一些让读者深思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