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观点均为个人看法
今天是2020年7月6日,距离2020年高考只剩下不到24个小时了,这是一场注定会被载入史册的考试,一个令所有考生家庭都难以忘却的一年。
如果说全国高等学校入学统一考试(高考)是为了检验高三的学生,那么高考后的志愿填报无异于是为了检验所有考生家长。是拿着有限的分数换性价比最高的未来的问题。
以下,是我与一位多年来指导高考志愿填报的老先生交流后总结的观点,当年本人也是在这位老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志愿填报,可以说对于所选学校专业从来没有后悔,只有庆幸。
1、请把你所有的人脉关系用在高考志愿填报上!
一个让我很惊奇的现象是,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上一个好的初中、高中,有一个好的班主任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到了最重要的高考志愿填报上却完全交给孩子,美其名曰让孩子拥抱自己的未来。
醒一醒,好吗?你认为一个在学校里坐了10多年,只知道低头做卷子的考生,他知道大学是什么样,学校名头和位置到底哪个优先,大学里的专业是什么样,这个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每年的录取分数线,这个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是什么样吗?我相信不仅孩子不知道,家长听了这些也会头大,所以,请各位家长把你所有的人脉关系都用上,务必要找到一个多年来在高考志愿填报上混迹的“仙人”,因为很多家长从高三开始就已经在准备这一件事,而你却从来没关注过这些问题,那么你只能找外援了。这个人可以不是班主任(班主任帮你选志愿是情谊,不是义务),但一定要是经验丰富,口碑卓越的。而且要事先联系,等到分数出来再临时摸鱼,可能鱼没空理你了。
2、211、985的名头比你想象的还要重要
当年我报志愿时,在一个外地211和本地双非(既非985,也非211)中犹豫不定,最终老先生坚决拍板,报211!当时他说的话我至今还记得:“你现在根本体会不到出身有多么重要。”
是的,我现在明白了,一个名校带给人的是一生的底气。很多大型公司在求职要求第一栏便直接写着“211/985应届毕业生”,我的硕士导师帮我推荐到一个公司实习时说:我只推荐本科是211或竞赛获奖的去那个公司。如果孩子考入中央财经这种行业顶尖院校,那么他求职时对面的考官可能就是他的师兄师姐,而名校的校友情结简直不要太重。当然你可以说,考研时再选一个好一点的学校不可以吗,我还是想让孩子在身边呆几年。出身!什么是出身,第一学历就是孩子的出身,他决定的不是孩子的上限,而是他的底线,这和研究生所读的学校完全不能同日而语,我们这个社会对第一学历的重视程度远比你想象的重要。
总之,能走985,坚决985,能走211,坚决211!
3、大学专业,想说爱你不容易
前面说到了学校的重要性,那么选择一个好的专业更是重中之重,本人是一名理科生,那么我也只说一下理科的专业。如果你的孩子要学医,请做好至少再苦读10年的准备,我说的是苦读。
如果你的孩子对生物、化学感兴趣,那么请做好大学里如鱼得水,毕业两眼空空的准备,这是两个供绝对大于求的专业,读书十载最终不是为了上大学,是为了就业,为了成家立业,所以请做好毕业工作难满足的准备,当然你的孩子十分优秀,当我没说。
如果不知道选什么,那么我想说,请永远考虑时下的风口。
4、外地,还是本地?
作为一个在离家1600多公里的大学读了4年的人,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仍然选择外地。一个人在外地生活四年,对他的锻炼绝对是非常大的,在遇到问题时首先去思考怎么解决,而不是回头找爸妈,勇敢的迈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健全一个孩子的性格品质,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未来方向,独立不仅是生活上的独立,更是一个人心智的独立,让孩子不仅成为一个大学生,更是成为一个人。
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在本地读大学,会结识一部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成为孩子的左膀右臂。当然,我承认这是很有可能的,但是,我也认为绝大多数人碌碌一生,终究只是一个普通人,结识的朋友不仅能成为你的帮手,更多时候是你的包袱,很多朋友的作用只是一起喝酒或者逛街闲聊,相比之下,这不确定的未来都不如自身踏踏实实的成长更有诱惑。
高考志愿填报,填报的不只是一份简单的电子文件,更是一个人的一生的走向,他遇到的人,找的工作,生活的地方可能完全都由这一张纸决定了,所以请各位家长再呕心沥血一个月,让孩子的未来多一份明朗,这是家长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最后,祝史上最难考试年的考生全部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