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和骨头,二者选其一。
相信一般人都会选择肉,
“骨头又不能吃,有什么用”?
可魏利明却把没用的骨头当成宝。
魏利明,今年49岁,骨雕手艺人,
后又开发皮雕、黄河石雕、金画等领域。
他完全自己摸索骨雕多年,
已成当地骨雕的领军人物。
魏利明出生于呼和浩特的艺术世家,
从小受被父亲熏陶。
1996年,他去北京看一个展览,
一件骨雕吸引了他的全部目光。
从那开始,
魏利明便与骨雕结了缘。
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经他手雕琢,
便脱胎换骨,身价倍增。
魏利明刚开始用牛、羊的棒骨雕成花瓶,
随着骨雕技艺的娴熟,
魏利明又相继制作出
镂空骨雕花瓶和彩色骨雕花瓶。
然而,骨雕制作工艺说起来简单,
但实际操作起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在画样和漂白环节上,
让他绞尽了脑汁。
骨头面光滑又坚硬,
平常的笔根本不行。
他反复试验后,
才发现矿物质颜料的彩色水泥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漂白是骨雕技艺中的最后一道工序。
“怎样把骨头上的肉腥味去掉?”
魏利明研究了很多漂白剂,
最后锁定了双氧水。
双氧水浓度的配置也是一种技巧。
浓度高了会让骨质变化,
低了又去不掉杂质,
一切都是在不断摸索学习中。
就连他骨雕工具都是自己制作的,
刀头包括平刀、圆刀、
左右斜刀、三角刀、半圆刀等,
根据不同需要有许多种类。
因为每天都要接触刀,
所以他被刀割伤、划伤也最多,
老茧和刀痕布满双手……
平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就是家常便饭。
每每看到骨头被随意丢进垃圾桶,
魏利明都感到极为可惜。
如今,从事骨雕技艺的人太少了,
这么好的原料都利用不起来。
魏利明认为,
每年新增百位骨雕艺人都不为过。
他希望更多的人参与骨雕中来,
将这项技艺在草原上发展、传承下去。
外界赞誉他为骨雕大师,
可魏利明摇摇头,
说自己只是个
摸着石头过河的小学生。
“我最大的幸运,
就是在最好的年华遇上了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