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说的于谦,可不是郭老师的老伴儿,万物都可接、母仪天下的于谦儿老师,而是依靠一己之力,拯救国家于危难中的国家栋梁!
1398年,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去世了,但也在同一年,浙江钱塘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帝国未来的拯救者-于谦诞生了。于谦从小十分上进,读书用功刻苦,二十三岁已经乡试中举,赴京参加会试,也顺利考中进士,最终被任命为御史,1430年,三十二岁,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并巡抚山西、河南等地,才三十二就已经位居正三品,副部级干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背后,就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尤其杨士奇称之为“此人是难遇之奇才,将来必成栋梁!我是为了国家才升迁他”,这妥妥的别人家的同事啊。1448年,于谦被召入京城,任兵部侍郎。如果就这样一直干下去,估计于谦会当一个正二品的大官,死后混一个太子太师(从一品)的荣誉称号,明史上留下两笔:于谦,钱塘人,何年何月何日生,任何官,何年何月何日死。
但土木堡之变改变了这平静的一切。
土木堡之变可能大家也有所耳闻,说的就是明朝 土木之变,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1日)第四次明英宗北伐时,明朝在土木堡败于瓦剌的事变。这场战争几乎动用了全国的兵力,且兵败后皇帝朱祁镇成为了俘虏。整个国家危在旦夕,甚至众多大臣提议要举国南迁。当时于谦站了出来,说到“京城是天下的根基,如果就此迁都,大势必然不可挽回”,他的一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也获得了代理皇帝-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的支持。
由于于谦已经代理了兵部尚书,且又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所以皇帝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
这是天下最高的荣誉,也是天下最重的重担。
他的不朽传奇也就从这一天开始了。
八月十九日,于谦召开了他的第一次军事会议,但他之前却从未指挥过军队,算是书生上阵。于谦虽然是文官,但他对兵法也有研究,排兵布阵很有一套,因为他自小就喜欢看课外书(兵法),所以说,读课外书实在是必不可少啊。
但当于谦真正了解到目前京城的情况时,他才认识到,摆在眼前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土木堡的失利几乎把所有的老本都赔干净了,士兵数量不到十万,还都是老弱残兵和退休人员。更关键的是,士气不振,一流部队被抽调出去作战,却全军覆没,侥幸回来的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自然会把敌人描述的极为厉害。城里的二流部队听到,心里就更害怕了。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稳定军心。听完下属汇报后,他下达了自己的第一道军令,征召北京附近地区部队进京布防,除了士兵之外,守住京城还需要一样更加重要的东西-粮食。京城人口众多,就需要囤积大量的粮食,但是距离北京最近的粮仓在通州,你别看现在距离这么近,当时也先的骑兵部队就在京城关外附近耀武扬威,如果安排民工运输,军粮被抢是小事,更有可能被骑兵突破进入北京的关口,所以运输军粮就必须派出军队护卫,但现在保卫京城的军力都不足,哪里还有人去护卫粮食呢?所以当时很多大臣建议把粮仓烧掉,避免落入敌人之手。但于谦此时下了第二道命令“所有受召军队进发时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问题就此解决,通州的粮食由十万士兵运送入京。
在于谦的努力和调配下,各路人马纷纷赶到,京城兵力扩充到22万,粮食也足够,人心不再惶惶。
这就是水平,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办法。一举两得。
智勇兼备,方为国士。
由于朱祁镇战败成了俘虏,也先还老用这张“王牌”索要大量赎金,所以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再立一个皇帝,那么立谁呢?当时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才3岁,字还认不全呢,所以唯一能选的,只有他的弟弟朱祁钰,但意想不到的是,人家说不想干?好家伙,皇帝都不干,是不是太凡尔赛了?但是仔细一想,上个皇帝率队出征,带着所有主力去了,结果被俘虏了,而且敌军还随时有可能攻过来,万一守不住,灭国的锅可就是自己背了,所以他不是谦让,是真不想。但都到这个地步了,也由不得你!在于谦和其他大臣们的坚持下,朱祁钰于正统十四年(1449)9月6日,正式即位,而朱祁镇先生,就成了太上皇。从此,一个本不想当皇帝的人,在尝试到“权力”的滋味后,就再也不想放手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而此时,皇帝有了,兵有了(虽然不是精锐),粮食也有了,自然,勇气和信心也就建立起来了。而这一切的缔造者,正是于谦,经过一个多月的整备,京城防卫基本完善,军队也精力了严格训练,就等也先你过来了!
但也先呢,就比较难过了,手里有了朱祁镇这个皇帝当长期饭票,本来以为可以从此衣来张口,饭来伸手了,一开始的确要来了很多金银珠宝,但是后来越来要的越少,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最后干脆啥也没有了,一打听,人家立了新皇帝了,也先见要不到钱,突发一计,带着皇帝攻城,让皇帝命令守城的将军打开城门,不用想,也没啥作用。实在没办法了,只能硬打了!
正统十四年十月一日,也先带着所有精锐,两天就攻下了京城的门户-紫荆关,这下京城就无险可守了。十月十一日,京城的守军就看到了马蹄卷起漫天尘土的也先大军,这一天终究是来了!也先两个月前击溃明军二十万大军,活捉了皇帝,现在又用了十一天就打到了京城,他的信心达到了顶点,军事会议上说出“京城必破,大元必兴,只在明日!”但是结果确出乎了他的意料,只因为守城的是于谦。
于谦一生最辉煌的一战开始了。
虽然有22万军队,一听很多,但是了解北京的朋友都知道,北京外城有九个门,如果一平均,一旦被也先集中突破某一个城门,也先的骑兵支援快,城就守不住了。所以如何守卫京城,也是一个难题。
战前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其他将领们都认为,敌军实力强悍,要想退敌,就是坚守城门,等待敌军久攻不下,把粮食吃完,自然会走,所有人都同意了,但只有一个人反对,而且反对有效!就是于谦,因为兵权在他手中。
为什么呢?
“也先率大军前来,气焰已经十分嚣张,如果坚守不出,只会长他们的气焰,我大明开国至今已近百年,昔日高皇帝布衣出身,尚可纵横天下,横扫暴元,我辈岂惧小小瓦剌!”
随即连续下达两道军令:
“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接下来,公布了8个城门的守将,最后剩下也先主力攻打,必将陷入死战的德胜门,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了,因为守这个城门,绝对是最艰难的,然后于谦说出“德胜门 于谦”,一介书生,亲赴战场!
会议结束之时,于谦颁布了最后一道军令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
但凡出城,唯有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