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网红特别红火,连我自己都不自觉的关注了逻辑思维、拆书帮、简书、咪蒙、入江之鲸和结构思考力学院等等,最近还准备学习高晓松和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知识网红为什么特别红?
知识网红,其实是知识的二道贩子,
他们读书——不少都是经典之作,也看不同领域的人用不同方式对各种一手知识的演绎和发展;
他们思考——通过建立观察和思考读书中获得的方法和逻辑,消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他们输出——用他们的方式和风格加工和润色,用有趣或者简易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让学习和洞见这事变得好玩有趣,让大众能够领域和体会。
很多红起来的知识网红,大都是这种类型,如秋叶、逻辑思维、小六等等
也有部分是洞见型——建立好了自己的知识架构和思考方式,发表对某些现象的深层剖析和观点,他们经过更复杂的知识处理和加工的过程,不在今天讨论范围之内。
以常规性知识网红,举几个栗子:
以结构思考力学院为例,他的知识来自芭芭拉·明拓的《金字塔原理》以及在麦肯锡里将结构思考运用得炉火纯青的一帮咨询顾问,其中最著名是日本的大前研一,他的系列著作也为李忠秋提供了大量的养分;如果再往前探究,就要追溯到分类的始祖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基础》和康德的《二律背反》。
一个知识网红所传导的内容,其实是将相关领域人类的积累的智慧,用更轻松、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演绎出来,让大众更容易受到普惠
再比如逻辑思维,也会看大量的书,消化、吸收,然后进行二次输出,他是知识的消化道和搬运工,用有趣、好玩的方式,让粉丝们以最高效、精细的途径,吸收知识的养分。逻辑思维并不避讳这一点,他说过,很多人没有时间、没有心情、没有兴趣读去啃大背头,他去啃,啃完了,嚼烂了,再输出。
这是一个知识网红的典型代表,可能他讲的东西大家零星都懂一些,但他讲的方式却与众不同,背后庞大的知识架构也不可复制。
再如有些大名鼎鼎的培训机构——思八达的刘一秒,更多是知识中介。他们盘整人类在某一方面的学科知识和精华内容,进行梳理和二次生产,演变成自有的课程体系和理论,或多或少推动一些知识脉络的发展。刘一秒动辄十几万、上百万的课程,真的只是洗脑么?未必见得,据很多听过他的课的企业家说,很多是可以落地的。仔细看来,他传达的很多东西其实源于最经典、科学的几十块一本的著作,如亚当、德鲁克、科特勒、明茨伯格等先人的著作及演绎。
科学著作是时间打磨出来的经典,洞悉着自然界或者人类的游戏规则——当人类生理特质、人性、社会关系不发生本质改变的时候,很多深刻的洞见是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的。
说白了,这里暗藏着一个知识的金字塔和食物链。
最顶层的,是天才们的著述,科学家们、艺术家、教育家等各种家著作,他们影响甚至颠覆了一个时代的进程、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比如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达尔文的《进化论》、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的《营销管理》,莎士比亚的歌剧,中国的诗经、周易、孔孟;
其次是学派创始人之后演化的各路分支,各层理论的演绎和对规则的填补,这个层次的人所创造的成就也可以沿袭很多年,各自占山为王,自成一体,他们当得起一方大圣、也能流传久久,影响当代乃至数代,成为后人的养分;
再往下则是庞大的知识二道贩子,严格说老师也算是群体。他们也许并不创造新的理论或者开辟新的学科,他们不生产新的知识或者洞见,他们是知识的加工者和践行者,用一些更加深入浅出的方式或者有趣的方式,按照大众的接受习惯来普及给大众。他们在时代的喧嚣声中,有可能被抬到很高的位置(媒体界向来有两大特征:趋炎附势和尊崇思考者),他们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群人,如今大量活跃在社交网络和社群之中。
如今,媒体报道里、各路传播媒介里,到处充斥着这些人,有成为网红,有成为学术专家,有成为大学教授,有成为培训大师,有成为咨询顾问,有的成为创业导师。
但任何一个人,想要营养均衡,就得饮食均衡,不能光吃精白米。光吃知识二道贩子的精白米,只能借别人的脑子思考,服从别人的逻辑,后果可能是思维的恒久惰性。
看什么书,决定你在知识食物链的哪一个层级;
讲什么话,决定是否能够引爆百万量级的合作;
走什么路,完全是思想意识和行为惯性的协调。
如同补充营养一样,精白米不必拒绝,粗粮也要适量的吃一些,这是在知识面前,在权威面前,保持人格独立,思考独立的好办法。
知识网红特别红,无非是因为大多数人特别懒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