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是我在西藏老乡聚会时认识的,我俩虽然同岁,可他老公比我老公大两岁,再加上喊嫂子显得亲切没有距离感,我们又同时参加过几次聚会,一来二去我俩便成了好朋友。
嫂子在西藏二十多年了,初次见面时,看到她脸颊上的高原红,我就认为她是藏族同胞,一直到一次我请她教我藏文时,才知道她也是汉族人,只是援藏时间长,在强烈的紫外线的照射下,皮肤黝黑粗糙了,美丽的高原红晒出来被藏化了。
嫂子人特别好,对谁都热情,我刚去西藏时什么都不习惯,还好有嫂子在身边,她就热心地教我怎么预防高反,怎么使用高压锅做饭,教我怎么穿藏装,最主要的是还教我做藏餐。
西藏的美食很多,很多来西藏旅行的朋友,大多时候都是不了解西藏的传统美食,而去吃了当地改良过的川菜,便以为自己吃了西藏美食。其实不是这样子的,我在嫂子的带领下我所吃过的西藏美食如:酥油茶、牦牛肉、手抓羊肉、藏族血肠、藏式面条、风干牛羊肉、糌粑、藏族酥酪糕、牦牛酸奶、藏式炒凉粉、奶渣包子等,其中藏式面条和糌粑和奶渣包子是嫂子亲手教我做的。
藏式面条和我们汉族的面条是不一样的,它是用较浓碱水和面,压成面条,然后用高压锅煮待上气三分钟后,把高压锅端放在自来水管下用冷水冲一下,然后打开锅捞出面条,盛在碗里放入骨汤,再加配上青菜,熟菜油和提前备好的熟牛(羊)肉丁,藏面口感清淡,但是带着醇厚的清香味,虽然制作简单,但是味道绝对不会让你失望,适合各个年龄层。
嫂子教我的第二个藏式美食是奶渣包子这个更简单。奶渣包子就是用奶渣做成馅的包子,藏民们用新鲜的牦牛奶,将牦牛奶煮之后,然后用独特技术分解,把牦牛奶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也就是酥油)酥油是做酥油茶的。剩下的就是奶渣,奶渣口感酸酸的,呈现乳白色做包子的馅,发面和我们汉族发面一样,包子也是要用高压锅蒸的,包子蒸三十分钟就熟了,一口咬上去,里面的馅酸甜可口,味道好极了,并且老少皆宜。
第三道藏餐也是藏民们的主要食物,几乎是每天必食之物,大家一猜便能猜到那就是糌粑。糌粑看着做起来简单,其实也是很有讲究的。糌粑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叫"粑",用手往嘴里送。虽然这个学会了,但是我还是很少吃糌粑,必竞我们一直用筷子或者勺子,只竞直接用手抓的方法我还是不习惯。
在嫂子的帮助下,我不仅学会了这几道正宗的藏餐做法,她还带我去跳锅庄舞,在异地他乡偶尔涌上心头思乡之情,随着欢快的旋律和奔放的舞蹈动作很快在那无边无际的高原上空飘散了。
我回内地已经一年多了,每当和别人谈起西藏的美食和风土人情时,第一个让我想起的就是可亲的嫂子,我一定还会再去西藏,再去高原看望你一一我的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