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要列我最不喜欢做的事情,那么买菜肯定是其中一项。确切地说,菜我还是喜欢挑的,新鲜程度和长相对我很重要,但我不喜欢往返菜场/超市的时间距离,也不喜欢拎着重物走一大段路,更不喜欢在一群人中挤来挤去。
鉴于以上原因,结婚以后的这么多年,我们家买菜这件事,要么老公去,要么我和他一起去,要么,从网上买了第二天送到家里。
而从上个月开始,发现饿了么上面,原来可以跟送外卖一样送菜之后,我们的买菜(除了新鲜的肉和鱼之外)阵地转移到了饿了么上。
附近有生鲜的超市我都试了一遍,订的最多的是家乐福,但是,家乐福上上次有一件东西缺货换了别的,而上次有三件东西缺货(协商后两件换别的,一件退货)——更过分的是换的两件中有一件根本就没来。
于是再次下单时改成了“叮咚买菜”,确认订单时看到价格有点呆住了:这么便宜啊,还不收配送费。鉴于附近其它所有的超市已经上了我的黑名单,而他们家菜的质量也很不错,以后估计就从他们家买了。
但是,菜基本就是菜场的价钱,还不收送货费,它到底能赚钱么?
2
如果在以前,我会直接得出两种结论:既然做得下去,就说明还是有赚钱的潜力的嘛;或者,这么便宜,要么质量有问题,要么亏一段时间钱烧完了就关门了。
然后,想想刚刚补听过的《智识训练营》的课,觉得得出这么一个粗暴的结论的话,所有的课都白听了。至少我该问一句:这个结论有什么依据?
于是我百度了一下,搜出来好多关于这家公司的文章,大部分文章的内容除了复制公开的信息,同样是一些没有依据的结论。
从一大堆文章中,终于找出来三篇对我来说有意义的文章:
2.叮咚买菜模型解析:笔单价达66元或毛利率达30%理论上可盈利
其中第一第二篇是数据分析,它们最大的差别是:第一篇没有注明作者,而第二篇的作者是零售专家。第三篇引用了第二篇的一些数据和结论。
我仔细地看完了全部内容,然后发现我的结论变了——不是直接看到的任何一篇文章的观点,但这个结论好像挺有依据。
前两篇数据分析的文章中都说:目前叮咚买菜的运作模式成本太高规模不够,亏损严重,不可能长期这样烧钱;而其中,造成成本比传统生鲜店高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配送成本。
最后一篇文章中赞同了这个观点,并问:这样的模式有意义吗?业内认为模式的逻辑是成立的。
模式有意义,那么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只要解决如何盈利的问题就可以了;这样看来的话,盈利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在目前做好服务的前提下,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宣布每个订单满XX免配送费——就好比京东和亚马逊当初所做的那样——低于这个价格收X的配送费。
3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菜品的质量、目前的平价优势、服务质量、以及获取更大的规模才是最重要的事——只要让免配送费有门槛的时候,大家依然舍不得选择别的商家,那么盈利就根本不是问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做了数据分析的人,得到的结论是提升笔单金额或提升毛利率,毛利率上去的直接后果是性价比的优势下降了;但配送收费,或者说小额订单收费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局面。
我想说什么呢?想说:
1.有自己的观点很难,但好像又不是那么难,前提是,总是多问一句:为什么?
2.所谓的“专家”,在“某方面”真的是专家,但即便如此也不代表他的观点就是正确的,你依然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3.百度真的很难搜到有用的信息啊,得从一大堆的垃圾信息中筛选;
4.知道它有APP,立马下载了它的APP,然后,终于不用看饿了么上面五花八门但实际不到结账永远不知道多少钱的价格了;
5.我目前看好它,也有可能因为所在的地区还没有“盒马鲜生”,或者说足够分量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