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部分任务。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角色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有考据癖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隐的机会、放弃附会的权利的。
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不过,近来觉得献书也像“致身于国”、“还政于民”等等佳话,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话泡影,名说交付出去,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防守而并没有脱手。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己的。大不了一本书,还不值得这样精巧地不老实,因此罢了。] ——《围城》序 钱锺书著
我是在高一那一年17岁第一次读《围城》这本小说的。
除却阅读推荐的名著了解一些感慨所获得的虚荣后,就此束之高阁。其间这几年也有放在床边,想着有时间静下心来可以当当睡前读物倒也是不错的。抱着“方鸿渐”这个名字和小说顶着的现代版讽刺性《儒林外史》名号大可以说着“《围城》这本书我读过,讽刺性很强,主要是讲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学识。
在和好友约定好重读的时间后,马不停蹄,像是再遇见一位老友,说着“好久不见”
原谅重读后不能再像模像样地写下一篇多么一针见血的书评分析,小说与生活加以磨合再渲染,是记忆力的缘故,或是不愿提及一些经典观点而自己绝无感受的东西。
所以我很高兴,算是为你重读,而后发现相遇已久。
“方先生,你教我想起我的fiance,你相貌和他像极了。”
法国邮船,知识青年,关于邂逅和际遇。
留学归来却是戴着买来的假文凭逍遥度世,生性懦弱寡断,也算是有点机灵能干的方鸿渐,在女人这坎上摔了几跤。先是在船上抵挡不住有未婚夫、丰腴辛辣的鲍小姐,几经调情却在现实面前被卖,在高知有些孤芳自赏的苏文纨这里犹犹豫豫、不干脆又有些忐忑,遇见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热情追求,却不料丑事被人兜了一箩筐,鸿渐说着跟唐晓芙消磨了大部分他的激情和对爱情的渴望。再后来,外地任教,与同时期的孙柔嘉奇怪可笑地订了婚,好像哪里不对,又发现不出地结了婚,吵了架,离了家。
小说的最后一段:
[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完饭,希望她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嘲笑。]
很喜欢这个结尾,它不像是结尾,很简单的一些思绪。仿佛下一章已经昭然若揭,但又是空白处,了然于心。
是上个时刻,方鸿渐和孙柔嘉美好的期待。也是这个瞬间,神经麻木的方鸿渐听到老钟敲打的时间所引起的感伤。
很遗憾,吵架了,因为工作安排两人各有自己心安处,因为做事的李妈神助攻不嫌事大,因为凑巧的伤害,因为冲动的气话。但这思绪,“柔嘉走了,可是这房里还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声,她的说话,在空气里没有消失。”这明明又是方鸿渐内心的懊悔。
很复杂,很纠结。传着传着就真了,方鸿渐和孙柔嘉在一起很突然很莫名其妙,是柔嘉请求地伪装帮忙,是方鸿渐应付之下理所应当的订婚,没有什么逻辑。“鸿渐情感像个漩涡。自己每没牵到,可以放心,但听说孙小姐和旁人好,又刺心难受。”一次分别,孙小姐话中有话的“闲话”却让方鸿渐着了慌。
“鸿渐颓然倒在椅子里,身上又冷又热,像发疾。想糟糕!糟糕!这‘闲话’不知道是什么内容。·······也许是自己的错觉·······她的终身大事,全该自己负责了,这怎么了得!鸿渐急得坐立不安,满屋子的转。假使不爱孙小姐,管什么闲事?是不是爱她——有一点点爱她呢?”
方鸿渐对孙柔嘉的爱是犹豫纠结、自我解释之下生成的,分析自己的做事缘由,冲动来由,有了所有条件,得出最后的未知数答案。而后订婚的乌龙前前后后我看了不下五遍,才敢确认忽觉身心疲惫的方鸿渐说着“我可句句当真”,用了点心计的孙柔嘉欲擒故纵,“希望你不懊悔”是双方对彼此的告诫。
看到这里,啼笑皆非。这样茫然像是求个解脱的婚姻无可置疑怎么能一马平川呢?因为它的初衷就不单纯的因为爱啊。所以婚后出现的一系列可以一笔带过的矛盾也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吧,围城里的人以为携着手走进了,却很难料到生活琐碎将原本就没有爱守护的浪漫磨得一干二净,自成冤家,破口大骂。
对于方鸿渐的感情生活,每一个过客的片段就像是发生在邻居家里的事儿。它让你悲观得感觉到真实,同时又给你小说的虚幻从而获得现实更美好的期待感。我们见到的汪氏夫妇,刘氏夫妇,苏文纨和她胖乎乎的丈夫,等等等等,各人经历各不相同,婚姻情感生活也冷暖自知,只不过作为看客的我们一片空白,所以只得凭借古老印象的邻居家从而获得些许感同身受。
在《围城》中不得不提的点就关乎中国的大学教育,和所谓知识分子阶层的竞争、虚荣和道德,我认知寥寥不足为训,也就不以为意地写下。
语言的精妙之处便是三言两语叙述、两三秒钟领悟,白纸黑字方正,意蕴多念自觉。作者钱钟书在这部小说里生动鲜明的白描是很厉害的,比喻嵌入其中,相得益彰。描述有点绝望的方鸿渐是“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可是这一两天内,他和苏小姐在一起,不是怕袜子突然磨穿了洞,就是担心什么地方的钮子脱了线。他知道苏小姐的效劳是不好随便领情的;她每钉一个纽扣或补一个洞,自己良心上就增一份向她求婚的责任。”“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这船倚仗人的机巧,载满人的扰攘,寄满人的希望,热闹地行着,每分钟把沾污了人气的一小方水面,还给那无情、无尽、无际的大海。”
方鸿渐的品性很难决断,他没有做过恶事,顶多撒个小谎,骗个德行,面对女人还是显现出脆弱的善和责任感的。但他又不是淳朴的好人,他有很强的虚荣心和惰性,做事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有着大男子主义下难以实现的自我怪罪。
赵辛楣回答方鸿渐:你并不讨厌,然而你全无用处。其间好坏自不用争辩只是人物看法而已,知乎上很多人说方鸿渐折射出了大部分隐藏着的自己,关于人无法逃脱的囚禁于内心的矛盾。杨绛先生说“城里的人想冲出去”,看似老成的我们说起围城里恣睢辗转的情恨,但我们终究还是白纸一张啊,所能想到的也只不过来自童年自己家和邻居家的琐碎故事,与小说描绘的煮在一起氤氲而成。钱先生并不直接,婉转迁回地将生活的无奈给我们看,同时他也让我们审视与期许。
可解读的主题有太多,也只是取一瓢说说自己的理解,小说总是虚幻得真实摸不着北,很多遗漏刊误还请多多包涵,若有所重合的理解,得之我幸。
不知道最后方鸿渐和孙柔嘉会不会和好或是分道扬镳,冥冥中悲观主义总是相信会和好的,生活才没有这么容易就撇下羁绊一别两宽,定有更多琐碎。而此后故事就不得而知了。书里的事情,合上就此撒手,很奇怪看完竟有种豁达的轻松,从来相信有美好的日子,悲欢离合后理应更加珍惜一起的日子,好好活。
若你问我,围城带给你什么?
我只能说,信心和那359页纸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