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书里看到:“我们的社会只迷恋年轻、性和权力,却逃避年老和病衰。当老年人完成他们一生的工作而不再有用时,我们便加以遗弃。”
现实中也有大量的厌恶老人和逃避责任的现象,同时,也有老人受到尊重和关爱的例子。但普遍的情况是老人自我放弃,自我软弱、幻想依赖、道德绑架等,而年轻的人,也有众多的责任:如自我发展、养育后代、适应竞争等等,有时确实是无暇顾及。
当然作者是从如何看待生死的角度以及如何解脱的方面来谈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实。中国是从“孝道”的传统来提倡一种“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变老”的情怀与反哺。而使社会、家庭、个人都去关爱老人却有着数不清道不明的因素与千差万别的情境。
曾看过任正非写怀念母亲的文字,特别感人,即使那么有条件的人,也没有时间多陪陪母亲,也没有留母亲在自己身旁照顾照顾。
讲到“老有所依”的话题,一般的理解就是:老了只有依靠社会和政府,老了当然依靠儿女。从衣食住行方面来说,政府有养老金、有低保、有医保、有经济适用房以及诸多免费的项目等等,儿女呢,老人有个头痛脑热不舒服、以及其他的生活照顾,一般的也没话说,一定会过问及照顾。
但事实上,以上的种种,在经济不断向好的社会,都显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反而有一种看不到的“病痛”在折磨着诸多的老人,那就是精神上的空虚与孤独。这其中有渴望聊天的期盼,有怕死的担忧,也有觉得自己没用的懊恼,更有无所事事没意思的感觉。
想想看,许多有父母的人,大多都是从生活上给予关心,父母子女有精神交流的不是很多,也许有代沟的问题,也许有传统观念问题,也许有习惯问题,也许有情感表达问题。
老年生活难道就是一片灰色的天空吗?就不能拥有丰富多彩又充满乐趣的生活?就不能以平静而无悔的心境安详而快乐地和这个世界友好的告别吗?
回答是:虽然有看不见的种种阻碍,也不是不可能实现上述的愿望,当社会足够富裕和文明时,当然更有条件实现了。问题的关键是诸多老人活在过去,活在梦里,常常有着不切实际,甚至强人所难的期待,达不到期待,就会更加忧郁沉闷。
无论社会多么进步,关乎老人健康心态及探究生命意义的课题,永远都不能脱离本体,那就是:每个生命个体。因此,老有所依的“依”本质上只能依靠老人的觉醒以及自身认知的改变,那就是只能依靠自身来铸造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内心,从而走好“黄昏”这段路。
为啥说要依靠内心的觉醒呢?
一、社会上物质再丰富,也代替不了个体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无法代替内心真实的感受;
二、社会福利再好再完善,也难以满足人内心对“家”的自由和向往,以及一直养成的个人生活习惯;
三、子女再孝顺,也不可能时时陪伴,人生每个阶段自有他要去完成的事情;
四、人再包容和大度,也难免有养成的个性和难于察觉的习惯,从而不能容人或者和别人舒适相处。
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一生的功课,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是永远在路上的拷问。
这样看来,依靠自己就是让自己活的更好的最保险的选择。不是等到老了等到病了等到快不行了才考虑这些,活在未来,上述问题是不是也要划出一些时间来未雨绸缪?以便我们不至于迷失一些本源的东西。
一切感受,无论欢喜悲忧、无论坚强软弱、无论充盈空虚等等,都不是别人带给你的,都是一个人的内心的反映。
所以说,内心的丰盈是一个人最大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