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1:当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我们偶尔会得到这样的建议——相信自己的直觉。不幸的是,我们的直觉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在重大决定面前,我们的直觉也没有起到更好的作用。直觉往往游移不定。)
感想1:大多数时候直觉并不可靠,依靠直觉做决定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似的偷懒,因为这个时候不用深入思考,而深入思考的过程往往不那么令人愉快。
有人说,当你不知道该如何做决定时,就抛一枚硬币,当硬币在空中飞起时,你期望落地的那一面,就是你内心想要的结果。
现在需要好好去考量一下这个建议,普里斯特利的案例告诉我们,“利弊清单法”让它看到了一个大的有利之处和一堆严重的弊端较量。我们也许会被眼前的某个好处蒙了心智,而忽略了其背后的一系列弊端,或者是只看到了眼前的大困难,伴随着放弃的还有努力之后得到的好结果。
摘抄2:面临选择时,思维狭隘限制了你的选择范围;分析选项时,证实倾向使你搜集利于自己的信息;做出选择时,短期情绪使你做出错误判断;接受结果时,对未来的走势太过自信?
感想2:在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阻碍因素,而一个正确的决策过程是正确的选择范围 × 客观的选项分析 × 规避短期情绪的影响 × 不要过度自信。
希思兄弟的这本书给了我们做出科学决策的思考武器,但即便有了精良的武器,也不一定真的能够打胜仗。合理使用武器,增加打胜仗的几率。在接下来的21天里,去学习打胜仗的方法论,而不仅仅是打仗本身。
摘抄3:想要获得那种持续不断的进步是需要技巧和训练的。WRAP流程的价值在于,它使我们确实关注那些可能被我们错过的东西。
感想:李友善教授在混沌大学的公开课提到,成功=核心算法(套路)× 大量重复动作。我理解的此处的核心算法就是做事情的方法论,是高手的心理表征,而大量重复的动作并不是一万小时定律,而是要不断跳出舒适区,重复着在你略有挑战的伸展区建立认知这个世界的结构。
而WRAP流程就可以当做科学决策的方法论,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跳出决策的舒适区,力求每一次的决策,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了你的要求,推动你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