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在寄宿制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我们教师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更应该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要想方设法去帮助学生的成长,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保健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养成,引导学生的未来,帮助他们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 心理问题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儿童的年龄分布一般在6-12周岁之间,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新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再加上近六七年以来农村学生父母被迫进城务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学生的现实状况,帮助学生消除这些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墩滩中心小学作为一个寄宿制小学,把原大墩小学、干新小学、刘家滩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合并在一起,实行寄宿制管理。经过几年年的摸索,学校在“安全上学”、“饮食安全”、“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增强学生体质”“自理能力培养”、“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培养”、“晚自习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等等问题上取得了成效。同时,学生对学校大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健康带来一定影响,我们教师又承担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一、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各异成因不同。
正常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认知方面,视觉听觉准确性愈来愈高,有意注意逐步增强并逐步占主导地位,二年级到四年级有意识记忆发展迅速,机械记忆逐步变为意义识记。思维方面,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小学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和早期的形式运算阶段,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逐步过渡到初步的系统分析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人格方面,小学人格的发展进入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基本的勤奋感和基本的自卑感,教师的要为有自卑感的孩子创造成功的情景,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树立信心。小学儿童自我意识逐步发展完善,评价标准逐步形成;小学生社会化方面,儿童的社会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家庭的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到学校的学风、班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再到社会文化,社会风气等都对二人台的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生道德方面,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良好道德形成的过程,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由于小学生心理的不成熟不稳定,加上寄宿制学校生活和管理的特殊性,造成了学生行为与心理的不协调的特殊的心理问题与困惑。
1.首要的问题是“适应”。
离开家门前的学校,到离家比较远的寄宿制学校就读,小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对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例如:在生活上要学会照顾自己,从自己打水、叠被子、洗脸刷牙到自己打饭、洗饭盒等等无不让他们产生不适应的感觉;在学习上需要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离开家人也就离开了督促,离开了父母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学生一旦进入寄宿制学校,除了老师的教育剩下的只是学生的自理,家庭作业的完成就是一个大问题;在人际交往上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克服任性与贪玩也是小学生面临的新的心理问题。
根据学生的适应快慢情况,教师需要及时依据个性差异帮助适应不良的学生早日适应学校生活。因为良好的适应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反则学生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比如:攻击性行为,不合作行为,害羞—敏感性行为,这些心理问题有待班主任或者心理健康老师去巧妙地解决。
寄宿制学校学生适应不良的表现也不尽相同。由于远离家庭远离父母、爷爷奶奶,错误地认为自己“自由完全”了,所以在学校里面他们的有些语言和行为与学校的环境与要求格格不入。最关键的是不能迅速地融入集体生活中,他们有的不能整齐地叠好被子,有的经常忘了自己去打开水,有的宿舍卫生搞不清洁,有的上课迟到或者早退,有的吃饭时不敢多打一点饭,清洁炊具马马虎虎,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可见一斑,要想融入集体生活,克服心理适应不良是必须的。其次他们在学校缺乏安全感,认为学校不比自家安全,整体提心吊胆,担心生活用具丢失。甚至有些同学恐惧、逃学,觉得来到一个陌生的学校读书,不如自家门前的学校好,想办法逃学。有的甚至出现躯体反应,看到要求严厉的老师就颤抖。
造成学生适应不良的原因可以从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等方面来考虑。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学生对学校的适应是否良好。苛刻型家庭的学生在学校容易自卑、怯懦,、交往困难、对立、仇恨等心理问题,要么不敢大胆发言,不愿与同学讨论问题,一起玩耍,要么背后谩骂老师,和同学打架斗殴不一而足;包办型家庭的学生在学校容易养成任性、依赖、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要么在宿舍里熄灯后想说就说,想玩就玩,不顾其他同学的正常休息,要么有许多事自己很难解决,拖拖拉拉,浪费时间,要么就要求同学们听他的话,指手画脚,俨然一个“小皇帝”。另外,如果学校作业负担过重,教学方法机械重复,使学生心理产生障碍。教师在面对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生活习惯大相径庭的孩子,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滥用错误的惩罚措施,如某些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10遍,再错,罚做20遍,依次翻番”。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指点迷津”,被罚做200遍!这样一个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 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产生厌学,丧失了自信心。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破坏了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师生之间产生了正常交流的障碍。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来说,沉重的作业负担无疑是雪上加霜,进入寄宿制学校后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没有得到加强,贪玩的习性一时难改,所以大部分学生很难和老师的要求同步,造成适应不良的后果。最后,老师简单强硬的管理方式,使学生心理受到伤害。教师对学生生活方式简单强硬的管理要求、语言上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垄断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理解、信任、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如五年级班学生张某某时学习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产生了一种厌学情绪,只好利用躲藏的办法来应付家长和老师,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心理伤害。
过早的独立生活方式导致情绪焦虑。寄宿本身就是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这种独立的生活方式与以往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学生突然离开了家庭,离开了亲人,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行为上也表现为孤独、羞怯。当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经常产生难以应付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缺乏安全感而情绪焦虑。怕被同学欺负,怕有病无人照顾,怕尿床,怕从床上掉下来,怕自己学习差,处理问题的能力差被同学耻笑等不良心理反映。小学生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个体心理的发展经历着童年期与少年期的交替,此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但父母却有不在身边,当他们独立面对许多问题的时候,会感到很茫然和许多困惑而产生情绪焦虑。由于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方法简单,孩子寄宿在学校,一般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旦孩子有了学习上的问题,父母的态度粗暴,轻则谩骂,重则打、罚,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寄宿生和走读生相比,寄宿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不少的孩子在缺乏监护人的教育管理情况下,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造成学习落后和行为表现落后。特别是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带,对孩子过分溺爱,疏于管理和教育,甚至对孩子放任自流。他们更多的是从生活方面满足孩子们的需求,而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一些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个别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时有发生。
2.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时时限制个体健康发展。
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那个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在寄宿学校人际交往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里面,特别是学生生活领域人际交往是一个成长发展的必修课。学生如果不善交流,将会导致性格孤僻。由于寄宿生每个月有22天左右不能和家长见面,而到了周末放假回家,家长在外地打工也不能和自己的孩子很好的沟通。导致许多学生和自己的父母之间的共同语言日渐减少,甚至有的学生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基本不说话。长期如此,自然会出现情绪异常,产生忧郁、胆怯、孤僻、优柔寡断、冷漠,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和父母沟通等等现象。
种种不良的人际交往心理问题都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其一,儿童封闭的心理,常见于小学高年级。有些同学不喜欢和同学接近,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喜欢独处,把烦恼与不愉快写在日记里,对谁都不吐露,尤其与自己的父母老师保持一定距离,成了陌路人;其二,自负与自卑心理多见于独生子女,在此特殊的群体里面,最大的缺点就是“优越感”,他们的这种心理往往引起同学们的反感,大多数同学们不愿意和他们玩耍交往,将其孤立起来。相反有些独生子女依赖性太强,事事依赖别人,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敢与人交往;第三,抑郁质儿童个性的缺陷和儿童生理的缺陷往往影响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他们不善于交往,交往中容易产生畏缩与恐惧,自卑心理严重,认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被人笑话等等。
二、矫正小学生心理问题障碍的措施
(一)拓宽沟通渠道,让心理问题学生尽快融入集体。
一是定期召开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教师、与寄宿生座谈会,充分展示学校、班级、宿舍以及食堂的情况,让他们有“家”的感觉;二是定期开通“爱心妈妈”亲亲电话,让留守生与父母通话,汇报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让他们感受父母的关爱;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感恩教育等,使寄宿生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四是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性格,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引导他们融入集体,感到集体的温暖。
(二)营造关爱氛围,给以更多的交流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只有通过交往活动才能克服,我们应该为他们积极创造交往空间,鼓励他们在实际中进行锻炼,比如使用系统脱敏法,鼓励学生当众发言,朗读课文或者让其担任班级管理者。其次,要想改变心理问题学生的交往障碍,最重要的是改变他们的不良品质,消除他们身上的交往被动,害羞和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增进交往的需求和乐趣。我们可以营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班主任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趣味活动,让小学生们有相互、表现、得到认可交流的机会。也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开展宿舍内务整理、课外兴趣小组、游戏等等。这样既能愉悦精神,又能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做人、沟通、求知、健体、审美、劳动。使同学们认识到遇事要宽以待人,豁达大度。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他们会感到温暖、带到安全、感到快乐。
(三)认识自我,正向改变自我。
“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从儿童到少年这一时期身体和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要让他们认识到,这是很正常的,不必焦虑、恐慌,更不要逃避,要引导他们感受成长的快乐。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弄清楚自己学习困难的原因,对症下药,积极改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消除不良情绪。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使用科学的方法,达到正向改变自我的目的。
农村寄宿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形式和特点,鼓励人人参与,创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与氛围,我们的心理问题学生才能有发展的成长的乐土。在爱的呼唤下,对他们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 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参考书目
专著——杨玲 赵国军. 学校心理学.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专著——郑日昌. 心理治疗(一).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专著——樊富珉. 团体咨询.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陈金福、 男、甘肃古浪人,出生于1963年1月,1995年西北师范大学函授中文专科毕业、现在古浪县大靖大墩小学任教,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曾获得武威市骨干教师称号、古浪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称号,获得各类教学活动、论文评选和课件制作奖励荣誉22次,在国家、省、市和县级教育刊物发表论文10篇,承担研究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