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物物交换
在原始社会,人们用自己所拥有的物资去交换其他的物资,以满足更多的物资需求,比如用一头羊换一把石斧,这便是“物物交换”,在《易经·系辞下》有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清晰记载。
随着物资的不断丰富,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物物交换出现了很多弊端。比如,我有一头羊,现在我需要一袋粮食,而有粮食的人并不需要羊,而是需要一把石斧,我们之间便不能达成交换;又比如,我有一头羊,现在另一个人用一把石斧来交换,然而我认为我的一头羊的价值不只一把石斧,这样在交换中也会出现问题。
很少能一次性完成交换的目的,经常要经过多次交换才能完成。
第二阶段: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
由于物物交换的弊端,人们便从商品中分离出一些所有人共同认可的具有普遍交换价值的实物,作为一般等价物,用一般等价物可以随时随地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产品。
在中国历史上贝壳、谷物和布帛都曾经长期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交换中进行使用。在古波斯,意大利,印度等地,都有用牛羊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换。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普通商品由于有很大的局限性,逐渐也出现诸多弊端,比如,谷物不易长期保存,牛羊不便携带也不便分割等。
第三阶段:货币的产生-金属货币
由普通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暴露出的问题,使人们逐渐使用易保存、易流通、易分割的金属取代普通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便产生了货币。比如中国的刀币、铜钱等
属货币也有其弊端,大宗、远距离交易时携带不方便,不能满足商品的流通。
第四阶段:纸币
后来产生了纸币来代替金属货币,世界最早的纸币是中国宋代在四川出现的“交子”。纸币一般由国家或由政府授权的银行发行,是一种信用货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是由国家政府的信用赋于其货币的价值,纸币的产生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跨地区跨国跨洋贸易的大力发展。
第五阶段:记账货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从纸币过度到记账货币,比如发工资只是在银行卡账户上做数字的加法,买衣服只是做减法。整个过程中都是银行在记账,且只有银行有记账权。我们将纸币存入银行,银行建立了一个账本,在账本上记成收入,当我们转账或消费时支付给别人时,银行在账本上给我记成支出,给另一方记成收入,整个过程只是账本上数据发生改变,而并不需要纸币参与实际的交换过程,这就是记账货币。
在西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一个叫雅浦(Yap)的小岛,岛上还处原始经济阶段的土著居民,用一种巨大石盘当货币,叫费(Fei)。因为费太过于巨大,难以用于流通,在每一笔交易之后,费的新的持有人不用搬走费,也不在费上面做记号,只让它留在原地,账目都是日后相互抵消(类似清算的作用)。甚至有人的一块费掉到海中去了,但大家仍然认同他依然持有这块费,于是他依然可以买东西。因此,与其说雅浦的“费”是“一般等价物”,更不如说是一个记账系统,也就是一种记账货币。
第六阶段: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加密货币
现行的货币体系由中央机构掌握货币的发行权、控制权和记账权,古今中外由于滥发货币从而造成通货膨胀,引发严重的危机,比比皆是。比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希腊债务危机;津巴布韦滥发纸币引发严重通胀,津巴布韦元沦为垃圾货币等。
2008一个名为“中本聪”的人发表一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提出一种全新的货币系统,大家都有记账权,货币不能超发,整个账本也完全公开透明,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密码学保障其安全性,2009年第一枚数字加密货币“比特币”诞生了,它的底层技术被称为区块链。
数字加密货币实际就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来维护一个公开透明的超级账本,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而不是依靠中央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