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康磊
四、学生自由支配时间
1.自由时间是发展智力生活的时间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有没有智力生活,能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才是最关键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应该安排学生的脑力劳动,让他的下半天自由支配,而不必坐在那里读书和做练习。
2.自由时间安排在什么时段
这样的时间最好是一天中的下半天。
3.自由支配的时间用来干什么
有了自由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发展自己。即进行 “应当是知识的扩充和转化。” “扩充知识”。
- 阅读课外书
在下半天要让学生阅读——出于爱好、出于求知愿望的阅读,而不是出于背诵和记忆的要求的阅读。
- 参加兴趣小组
参加科学——学科小组的活动
- 劳动
在野外劳动,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和人们的劳动。
4. 家庭作业放在什么时候来完成呢?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学习不练习不行,作业不完成也不好。
一味地让学生“自由”,必要的学习任务,什么时候完成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完成作业这种紧张的脑力劳动,应该放在脑力最好的时间里去完成,那就是最起的时间。
让孩子早睡早起,把紧张的脑力劳动安排在他起床后的前8个到10个小时的时间里,这种做法已被科学证明是有好处的。
5.保证学生的睡眠
早起,但要保证学生的睡眠。
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
经过努力,我们做到了使90%的儿童、少年和青年能遵守下列的作息制度:低年级学生在晚上9点就寝,中、高年级学生在晚上10点就寝。低年级学生在早晨6点起床(睡眠9小时),少年和青年在早晨5点半起床(睡眠7个半小时)。
早睡早起,是一种很好的生活习惯,但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不要照搬照抄。
要想这样,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
这个条件就是: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是在多种多样的智力活动中不断扩充的。掌握知识的过程(形象地说)是靠一整套“工具”(即技能)来加以保证的,而每个学生个人的力量、禀赋、才能都能在喜爱的科学里得到发挥,——这一切又都是相互联系的。缺少这个条件,那就根本无法借用我在这里所介绍的经验。如果不具备上述的条件,而要尝试照搬这种做法,迫使学生早些起床,在上学以前就把家庭作业完成,那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我国教育部在2018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首次全面梳理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其中再次明确“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时间”。
但实际的效果并没有达标。
教育部明确中小学生睡眠时间要达标 你的孩子睡够了吗?
中、低年级的孩子基本能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而随着孩子进入高年级,他们不仅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课外补习班、课外兴趣班的学习和课后作业,这也使得孩子想要在10点之前睡觉的目标变得困难起来。
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
高年级学生完成全部家庭作业的时间并不需要超过两个到2个半小时(中、低年级则更少些)。
而中国学生每天写作业2.82小时。
实际情况与理想状况是人差距的,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反思怎样才能弥合这种差距,在保证孩子成绩的同时,更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6.保证脑力与体力的平衡
苏霍姆林斯基觉得,如果步行去学校上学,可以把一路步行当作一种休息。
之后,上课就进入了最紧张的脑力劳动时间。
并且在课表的编排上,应当尽量设法使那些要求智力高度紧张的课,跟变换活动性质的课(体育、图画、唱歌、劳动等)穿插进行,以便给学生一个小时(尽可能两个小时)的休息。
打疲劳战,耗时间,一直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学习的效果并不好。
把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学习)放在上午的半天时间里,其效果大大超过放学后一连坐在那里花4、5个小时抠教科书和做练习。
但是问题还不仅在于效果。
更重要的是儿童的健康。
因为,必须保证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才能有放有收,不至于太于紧张,从而疲劳无益。
所谓“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说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平衡吧。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重申:
下半天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安排的脑力劳动,一定要考虑到儿童时代的很有趣的特点。
反观我们课表,也许是为了让每个老师都有课上,每节课都有老师在,每个时间都有事做,我们的课表是非常密集的,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无暇顾及是不是大小科交错,紧张与放松科目配合,甚至连自习课都没有,简直有些匪夷所思!
这就无怪乎本文开头提到的“九年级 抓得越紧,成绩越下降”的现象发生了。
不符合脑科学的满天灌式教学安排,没有学生自由支配时间的校园生活,只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倒退,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真是得不偿失。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是有自主发展潜能的,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利于学生自我发展,利于学生的全面提升,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