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1)认知学习法的起源:19世纪初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由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导;1958年兰德公司召开的顶尖心理学家会议是公认的认知心理学兴起时间:心理活动、信息加工、大脑输入与输出之间发生的过程、人类思维即是复杂的符号处理系统。
(2)对认知学习法的已有认识:信息加工模型:输入/刺激物--感觉(5种感官)贮存--注意(过滤器根据刺激和动机进行选择性筛选)--分析、提炼、编码--短时记忆--信息处理(直接回应、进行思考、信息间整合、忘记、存入长期记忆)--存入长期记忆(信息有意义、情感价值、或者有先备知识)。
(3)影响注意力的因素:外部刺激+内在动机;注意力开关理论
(4)强化注意力的教学策略:
规则1: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规则2:告诉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什么上面
规则3:不要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
规则4:必要时放慢节奏并重新引起学生注意
规则5:不要尝试与干扰因素进行抗争
2.我以前是如何认识的?
对认知心理学没有真的了解,知道注意力很重要,但没有深入研究过到底应该怎么用。
3.我之前的想法有什么问题?
仅仅把知识输入作为一项任务,没有思考在实践中应用,也没有用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知识仅仅是占用了脑子内存而已。
4.我对这些知识点有什么认识?
大脑对外部信息加工有一个过滤的过程,大脑会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性地加工,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注意。每天的每时每刻我们的五官都会接触大量的信息或刺激,到底大脑会如何选择呢?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内部动机,二是刺激物的特点和性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影响注意的因素。
从大脑的内部加工课程来看,我们知道注意发生在短时记忆阶段,科学家对短时记忆的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静态信息是7±2个,动态信息是2~3个,这也决定了注意容量的有限性。
学生不知道注意资源的有效性,他们认为,我可以边发微信边听课,我可以边浏览网站边学习,这就涉及多重任务处理效能问题。首先,假设学生会同时处理两种任务,注意的深度(程度)也会受影响,注意的范围和深度是成反比的。就像一个足球场上正在抢球的运动员既不会同时关注前方守门员的状态,更不会关注场外粉丝的表现。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并没有同时分配这两种任务的注意力,而是在两个活动之间转换注意力,每次转换都会耗费一些时间和精力,这更是一个低效的过程。所以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约束。
注意力的持久性是15~20分钟,所以坚决不能满堂灌。
5.我应该如何应用?(联想实际)
首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动态,通过对学生注意分散和转移的观察,寻找问题的根源,探寻解决方法,持续进行改进。办法一是录像,把课堂录像后进行会看和分析,优点是可以获取有力的证据和数据,可以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所产生的结果也更有普适性,缺点是耗时;方法二是课堂记录,发现问题后迅速简短记录;方法三,对产生的问题课后及时进行访谈,尽快进行归因。
其次,课堂上选用的教学资源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吸引学生注意的资源应该有一些共性特点,或者比较有趣,或者和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或者具有视觉冲击力,一句话:强烈的吸引力。除了课堂开头需要进行导入以外,课程中也要时刻注意这个问题。这些资源可以是文本、音频、视频、图片。比如我在讲竞技体育的相关概念时,有两个案例引起学生高度关注,抬头率几乎是百分百,一个是往届学生成功创业的案例,一个前美国总统老布什90岁生日时以高空跳伞的方式进行庆祝,而且这两个例子,都只有一张图片,没有视频和动图,这也说明另一个道理:内容为王。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在平时多留心搜集,比如学生案例是系公众号发的一篇文章,我就及时收藏。有一个老师听到我给学生讲这个案例,就告诉我还有一个学生更牛云云,我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赶快打听··。还有,是不是可以和毕业的学生不时联系联系?
第三,教学手段和教学要求相结合。如果说教学信息的呈现没有问题,还是有学生分心怎么办?--果断制止,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信息上。比如上课玩游戏的、微信聊天的、睡觉的,教师可以提示、停止讲课或关掉幻灯,而不必与其抗争。
第四,教学手段多样化。因为专注时间是20分钟,所以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都应该以20分钟左右为单位进行变换。老师讲了20分钟,下面的时间就应该进行探讨交流、练习、抢答等等,将动手、动嘴、动脑等认知手段相结合。除此之外,还要掌握一些信息教学手段,增强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比如运用投屏的形式,让学生答案及时呈现在屏幕上。
第五,教学节奏波动变化
教学节奏的安排也应该根据注意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波动性安排,哪些需要学生深度参与,哪些需要学生一般参与,教师都要提前进行设计,难点内容放慢步调或多次重复。
合理留白。注意容量是有限的,所以信息呈现应依次进行。比如让学生看材料,这个过程教师不能说话,给学生实际进行阅读;教师放视频时不要讲话,如果有要求,可在视频播放前或播放后进行。绝不能一边让学生看资料,一边讲话,或出示无关图片。即每次只给学生呈现一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