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成都难得的超级晴明,驱车前往好多年都没有再去的蒲江西来古镇,爽爽地享受了几个小时的“日光浴”。
数年前的影像也是如此,古镇“原汁原味”保护得很好。以下是旧文三贴——
1、(题目与本文同)
蒲江县的西来古镇,是一座位于山间平坝的小镇,是成都市历史文化古镇、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之一。
西来古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境内,不仅完整地保持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川西民居,还有12棵声名远播的千年古榕。西来镇地跨临溪河与大小五面山浅丘,东临国道108线,西连国道318线,川西旅游环线(省道106线)与寿卧路(国道108、318线连接线)交叉穿镇而过,全镇幅员面积79平方公里,原为临溪县治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西来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曾经是临溪县县治所在地,北朝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设县,县名以临溪河命名。临溪县设县后,经历了西魏、北周、隋、唐、前蜀、后唐、后蜀、北宋9个朝代,历时517年。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临溪县降为临溪镇,划给临邛(邛崃县),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重新设置蒲江县,将临溪镇、寿安镇划给蒲江县。
关于“西来”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从天上看,整个镇的民宅摆成了一个标标准准的“西”字。第二种说法是一个传说,传说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临溪河爆发百年不遇的洪水,将上游张魁场关帝庙内供奉的木刻关帝神像冲到了临溪场西林寺的产田里,西林寺的住持静慈和尚捐出庙产田,在关帝神像搁浅处新修了关帝庙。一般的庙门都为南北向,唯有西来的关帝庙门却向西开,有不忘关帝从西而来的意思。康熙34年(公元1696年),蒲江县县令李绅文到临溪场巡视,觉得临溪场的名字不止一个,容易混淆,因关帝爷从西而来,带来了这里的繁荣和希望,借用佛教教义中“佛法西来”的典故,即唐玄奘把大藏三乘经从西取来之意,遂改临溪场为西来场。这就是“先有关帝庙,后有西来场”的来历。
古镇的核心景区是老街,这是一条有近百年历史的老街,簸箕街、烟巷子、水巷子、花龙门子、亭子巷纵横交错,构成了1200米的长街和近700米的小巷。这里保存着许多明清建筑,民居是典型的川西特色,古朴典雅。
在老街中心院坝上,矗立着这座清代建造的文峰塔。文风塔高约20米,分3层,外加宝顶,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底建成。塔身成六棱状,每一层都是飞檐走角。塔身四周是古典戏曲雕塑,并配有用九曲篆文书写的诗文,此乃世间少有。文风塔上的报功堂,有一官神端坐其间,凡是你做了好事,有了功德,只需去给他报一声,他就给你记下来了。而后,神灵们便根据你功绩大小,决定增减寿缘,或施福降灾。
塔身下有个大的炉灶,用于烧写过的字,故名惜字宫。相传,临溪河畔住着一位青年,他从小就喜欢书法,也练就了一手好字。但他习惯极差,写的字片到处乱扔,后来,他的双眼失明了。在梦中,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到他床前,指着他说道:“年轻人,这是你的报应啊!你想重见光明吗?就得爱惜文字。”第二天,他就柱着拐杖,到处去捡字片。每捡一篼,就倒进文风塔里烧掉,天黑时他就给报功堂的官神报个数。从这开始,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他从没间断过,西来场的字片被他捡得干干净净。他的举动感动了神灵,眼睛比以前好多了,十年过去后,这位青年的双眼完全复明了。
在老街上,还有两座木结构大戏台,据说是钱姓和刘姓两家人建的,时常二台对唱,各唱各调,各吹各号。街中建有高高的灯杆,灯杆上吊有数十盏以油灯为照明的各式各样红灯笼,戏台至今还在使用。
顺着古街,来到来安码头,小河风韵呈现眼前。西来古镇被两条清澈透明的小河合抱而过,四季长流,碧水长青。这两条蜿蜒清冽的小河,如古镇之血脉,让古镇充满生机。据说如果从空中俯瞰,可以看到西来古街是船,文峰塔是篙,在两条江中飘摇,却永不沉没
临溪河边,排列着12棵树龄在千年左右的古榕树,繁茂婆娑,青枝摇拽。
其中最奇特的当数“夫妻树”,两棵分离的树干在离地约2米处合抱在一起,合抱处长出许多根须,交织缠绕,合抱处下方约10厘米,两棵树干又伸出两只长长的“手”紧紧相握。左边较细的是“妻子”,右边较粗的是“丈夫”。传说南宋孝宗时有夫妻二人草居于此,恩爱无比,死后紧紧拥抱而化为树。魏了翁先生曾感叹说,患难夫妻,生死相依,在天化作比翼鸟,在地成为连理枝。
游客仅仅是“过客”而已——
原住民才是小镇的主人——
生活的意义就在这份与世无争的宁静中——
2、再访西来
3、川西小镇的原住民与外来客·小景
附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