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盐、屹”等11个生字,会写“潮、拒”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理解“人声鼎沸”等四字词语的意思
2. 能说出钱塘江大潮的描写顺序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
观看钱塘江大潮涨潮时的视频,可以结合课后资料袋介绍钱塘江大潮,引发学生兴趣,说大潮名称,齐读文章第一自然段,说词语“奇观”(雄伟美丽而又少见的景象)
由此引出课题,齐读课题,再说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
二、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语句,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
1. 多音字
2. 识字教学(用图片识字)
昂首东望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人的声音嘈杂,就像鼎中的水沸腾了一样,拓展其他表示声音的词语(园地里的)
水天相接:
沸腾:激动兴奋
横贯江面:从江的这岸一直到江的另一岸
浩浩荡荡:水势汹涌,壮阔的样子
霎时:时间很短,顿时
一丈等于3.3米
齐读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
说生字,震,潮的笔画变形,写两个字
二、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 默读课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填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直接引出: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作业:词语抄一默一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 能边读边想象,读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3. 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一、复习导入
复习字词导入(或者听写词语,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词语,顺便复习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讲新授
自由读文章,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词句,说说哪些景物让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过渡句:我们就来看看钱塘江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原因
我们先来看看潮来前,作者在江面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预设:
过渡句:那么潮来时,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去看看
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完成以下表格(渗透写法)
对比句子
仿写句子
朗读:齐读,指生读,男女生合作读
借助表格,尝试背诵——填空背——全背
过渡句:作者从大潮的声音和样子两个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了钱塘江潮来时壮观的场面,那么潮水退去时,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齐读第5自然段,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霎时,过了许久
回到第一自然段,齐读第一自然段(首尾呼应)
借助表格,尝试背诵?
3. 顺势引导:潮水慢慢退去,人们的心情“意犹未尽”。那么,潮水来之前、之时人们的心情呢?
学生梳理:
潮来前(急切)——潮来时(兴奋、激动、惊叹)——潮来后(意犹未尽)
三、写法剖析(如果来不及。这部分一笔带过)
1. 读第二自然段,作者通过哪一种感官写潮水的?(视觉)第三自然段呢?(视觉+听觉)第四自然段?(视觉+听觉+联想)
2. 指导朗读,交流感受。
读三、四自然段,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感受潮水的变化、壮观。
指导学生给视频配朗读,读出节奏、气势。
3. 挑战性问题:三个自然段中,你觉得哪一段的写法更好一些?更生动?(学生认为是第四自然段,因为调动了多种感官)既然我们都觉得这一部分好,为什么作者一开始不用这样的手法呢?
这个问题虽然有挑战,但孩子们很感兴趣,想法多样——
有的说,如果全文都是高潮描写,就没有惊喜了。
有的说,作者故意要这样写,这样才有变化,如果只有一种手法,不好玩。
有的说,联想的手法不要用得太多,偶尔用一下,让人印象深刻,如果一直用联想,别人会怀疑不真实,太虚幻了!
有的说,潮水开始比较平静,然后越来越有气势了,所以作者写得也越来越有气势,就像一首乐曲一样,开始轻轻的,接着变得雄浑。
四、拓展延伸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古人所赞叹,例如唐朝的刘禹锡就写了一首浪淘沙,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诗词
师:这首诗的内容和我们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内容相同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