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1课观潮,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语,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屹立、昂首、顿时、横贯、霎时余波、人声鼎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相信同学们一定都读正确了。
再回忆一下,在上节课中我们不光学习了生字词语,还通过读文知道了这篇课文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来写的,先总的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又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具体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最后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小问号,还记得吗?我们的小问号是钱塘江大潮究竟奇在哪儿呢?
是啊,究竟奇在哪儿呢?百闻不如一见,农历8月18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这天早上作者就早早来到了盐官镇,登上了海塘大堤,现在就让我们追上作者的脚步,和他一起去欣赏天下奇观吧,请看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披画出令你印象最深的语句。与同学们交流,如果你已经读完了,就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吧,听,丁丁和果果已经开始交流起来了。
“请同学跟我看这两句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朦胧的景物,就到这里我眼前浮现,出了一幅宽阔而平静的江景图,等我的词让我感觉钱塘江就像一条浮飞的巨龙,而那层浓浓的薄雾,就像是巨龙散发出的仙气,让人感觉既平静又神秘。”
丁丁真会想象,他把江面和薄雾两种景物联系在一起,然后又借助关键词来想象画面,就把作者描写的景象以及想要表达的感受都融入到了自己的画面中,于是他感受到了作者想传递的信息,比如横卧这一词,正如丁丁所说,他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此时的江面平静而宽阔。而又让我们在平静之中感受到了无限的生机,此时的钱塘江就像是一条有生命的巨龙坐在那里,他只是在养精蓄锐,似乎随时都准备一跃而起加入大潮的疯狂。
让我们继续交流,江边的风景同样令我印象深刻,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显得既伟岸又坚定,远处的小山若隐若现显得格外神秘,这些景物与人山人海的大堤一起构成了钱塘江的背景图,我感觉这些景物屹立在这里也是在等待着大潮的到来,他们和游人一样都在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江边的景物可真是不少,遇到这种情况呀,果果就先理清了这段话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你们看,有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与海棠大堤。在提取了画面中的景物词以后,再构建画面可就容易多了,接着果果又根据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来进行想象,于是画面就更加丰富了。他在这样的画面中深刻地感受到世界万物都对大潮翘首以盼,就是在这种期待的氛围中也烘托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更为后文的写作做了铺垫。你们看,这就是潮来前的景象,江面宽阔而平静,大街上人山人海,满是期待。这样的景象,我们该怎样用朗读来表达呢?对,我们可以读得轻缓一些,来,同学们就像这样想象着画面,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吧。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读得很好。
刚才我们交流了潮来前的景象,那么潮来时的景象又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呢?
“让我们继续交流,大潮来临时的声音让我印象深刻,午后1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夏天我们经常能听到打雷的声音,轰隆隆的,仿佛整个世界都能听到,但是现在人们听到的轰隆之声可不是雷,它是潮水滚动的声音,最关键的是此时潮水还没有出现潮声,就已经在轰鸣,多么不可思议,这江潮一定不同凡响!”
果果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对大潮加以想象,于是他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
“我想跟大家交流这两句话,句子中的白线其实就是大桥的桥头,而且这条白线不是静止的最初,它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落叶落下,之后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最后横贯江面,在这个过程中轰隆的声音不绝于耳,就好像是大潮宏大的背景音乐。”
果果正是抓住了大潮的变化来想象画面,于是她看到了一段动态的画面,一段生命结合的画面,在这幅画面中我们也清晰地了解到远处的大潮是如何变化的。来,看一看,和你们想象的一样吗?多么神奇的一条白线呀!再近些,这条白线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都来读读这句话: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一丈大约等于3.3米,两丈多高,可就差不多有7米了,差不多相当于两三层楼那么高吧。来,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果果说:“这么高的浪潮我可从没有见过,我感觉此时的浪潮就像一座会移动的极宽的瀑布横贯在江面,其实非常宏大。”
果果真会想象,她想象的画面多么壮观呀!
丁丁说:“这一句所描绘的画面简直令我叹为观止,大家看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山崩地裂,这些词都深深地让我感到此时的浪潮势不可挡,排山倒海。”
丁丁圈出的这些词语用词极其准确,恰当,你们看:千万匹、形容了浪潮之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表现了浪潮,声势浩大,飞奔让我们知道浪潮速度极快,山崩地裂形容的是大潮的声音极大,这句话不光用词准确,比喻也很生动呢,在这里作者说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犹如与好像意思相近,所以这里作者其实是把浪潮比喻成了千万匹白色战马,他为什么会这样比喻呢?那是因为呀,此时的浪潮越来越近,我们终于能看清它的真面目了。
你们看,此时的浪潮哪里还像是一堵水墙,千万朵浪花各自激荡咆哮,不正像是千万匹战马奔腾嘶鸣吗?这样的比喻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此时的大潮雄伟磅礴,让我们把这样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继续体会吧!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同学们在读的时候也可以像老师这样,读到重点词语时可以重一些快一些,这样就把大潮的气势表达出来了。
刚才呀,我们针对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行了交流,有的同学关注了大潮的声音,有的同学关注了大潮的样子,于是一幅幅有声有色,变幻莫测的图画跃然纸上。
现在请同学们把3?4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吧,再次回忆一下大潮是如何变化的,然后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呢?
丁丁说:“我运用了上节课学习的方法,先圈画出了关键语句,从远处、再近些、越来越近,根据这些关键语句我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有远及近的顺序来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丁丁回答非常正确,作者正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然后又抓住了大潮的样子以及声音的变化特点,把大潮介绍清楚的。同学们在完成本单元的习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好了,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我希望同学们能一边欣赏视频,一边回顾作者的语言,让我们再次感受大潮的气势。
欣赏着钱塘江大潮,回顾着作者的语言,这句话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同学们,3、4自然段写的这样精彩,我们昨天已经要求把它背诵了。现在我来抽一两个同学来背诵一下。
我们继续一起来交流一下第五自然,段潮去后的景象。
丁丁说:“我的感受是潮头过去的速度非常之快,大家看——霎时,潮头奔腾西去,霎时就是极短的时间,潮头一瞬间就奔腾而过了。而接下来的漫天卷地和风号浪吼,仿佛让我看到江面仍旧是波涛汹涌,这些余波好像生怕我们忘记大潮的威力似的,不停提醒着我们,过了好久才恢复平静。”
丁丁的想象力和表达力真丰富呀,在他描述的画面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奔腾的速度之快,也感受到了在大潮退去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江面仍旧波涛汹涌,壮美无比。这也再次从侧面烘托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好了,同学们,我们这就读完了课文。刚才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一边读文一边想象画面,然后又借助画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真是一个不错的阅读方法!同学们真会学习!
那同学们还记得在上节课中我们欣赏的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浪淘沙》吗?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诗了解了刘禹锡心中的钱塘江大潮,这首诗虽然与观潮在文体上有所不同,但是作者在表达内容上却有相通之处。再来读读这首诗,一起回顾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我找到了这两句,第一句介绍了大潮的时间,第二句描写了大潮来临时的轰鸣之声。这两句话正好就是八月涛声吼地来所描写的内容。”
丁丁说:“请大家跟我看这些语句,他们写的都是潮头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样子。古诗中“头高数丈触山回”描写的也是这个情景。再看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它和诗句“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一样,描写的都是朝去后的情景。
丁丁和果果一定读懂了这首诗,也读懂了《观潮》这一文,而且他们还在作者的语言中深刻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同学们,那现在能回答之前咱们提出的小问号了吗?钱塘江大潮究竟奇在哪呢?
没错,它波澜壮阔的浪潮为一奇;山观地裂的声音为一奇;速度之快为一奇;还有人说余波持续之久、水量之大都是奇,所以我们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不负美名啊!那现在我又有一个问号了,这样的奇观为什么会产生在钱塘江呢?
果果说:“其实一开始我也有这个疑问,后来我借助资料袋里的内容就找到答案了,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地图,不难发现钱塘江从杭州湾入海,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出杭州湾外宽内窄,就像一个大喇叭,秋潮到来时,潮水是从杭州湾往钱塘江倒涌回去的,一路畅通的潮头到了盐官镇时,忽然被过窄的河道约束起来,潮头就越来越高,流速也越来越快,于是就形成了这一天下奇观。”
看来大潮的魅力还有很多,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来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