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生活中,你会发现要想真正解决一些问题,仅仅靠某一门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跨学科学习,也要教给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思想。
1.“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理念
“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为理解而学、为生活而学、为学科而学。
其一,为理解而学。所谓“理解”(understanding),即是将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理解意味着改变与创造。“跨学科学习”的认识论本质是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视角及学科关联的视角理解世界。学生会由此意识到:同样的问题、同一个世界,可以从多个视角去理解。学生学会了用多个视角理解世界,不仅能发展理解力、创造力,还能学会保护世界、修复被破坏的世界。“跨学科学习”在理解中、由于理解并为了理解。
其二,为生活而学。学科源于生活并为了生活。生活具有整体性,解决生活中哪怕看似极微小的问题,也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因此,植根于生活的学习必然是“跨学科学习”。杜威当年曾指出,真正的综合学习必然是建立起学科与生活的内在联系的学习。怀特海也说:“教育只有一门学科,那就是完整表现的生活。”“跨学科学习”在生活中、由于生活并为了生活。
其三,为学科而学。“跨学科学习”绝不是为了迎合学生的表面兴趣,牺牲学科逻辑的力量,把几门学科的零散事实杂凑起来而成。恰恰相反,真正的“跨学科学习”是通过建立起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而促进学生的学科思维与学科理解。在信息时代,只需要某些学科常识和简单学科技能就能胜任的工作正在消亡,每个人至少掌握一门学科、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方能幸存。诚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ner)所言:“倘若一个人不能至少稔熟一门学科,那他注定要任别人摆布。”通过“跨学科学习”,让学生至少对一门学科产生内在兴趣,并深入理解与掌握,由此促进学生学科理解力的持续发展,这是“跨学科学习”的重要价值。“跨学科学习”在学科中、由于学科并为了学科。
2.“跨学科学习”的实施途径
首先,将跨学科意识渗透于学生的所有课程之中。“跨学科学习”的本质是突破边界去思考的跨学科意识,指向于发展融合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自由人格。这种跨学科意识应当渗透于一切课程包括各门拥有相对稳定知识结构的课程,只有当一门学科真正建立起与其他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时,这门学科的教育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其次,将深度学习运用于学生的一切学习过程之中。“跨学科学习”倡导理解取向的综合性深度学习,这适应于学生所有课程的学习。倘若只将深度学习运用于少量跨学科课程,其余的各种“考试科目”“主科”等,依然用灌输、训练、“刷题”等方式来“教”与“学”,那“跨学科学习”就是一块遮羞布,学校课程就是“两张皮”,丝毫不能达到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的。
最后,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发“跨学科课程”。以综合主题甚至学生社团等方式呈现的独立设置的“跨学科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不仅能充分适应地方文化特点、学校文化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发展需求,而且是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的重要途径。这类课程既可相对独立设置,也可作为综合主题渗透于其他学科课程之中。学校要遵循所有课程具有“等价性”的原则,高质量、低成本开设“跨学科课程”,将其教育价值充分发挥,防止课程开发流于形式、课程实施浅尝辄止。
跨学科学习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学进去。二是要跳出来。在学到领域的细节知识以后,又要能够有大局观,知道怎样穿梭对比,知道面对生活与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怎样用多学科的武器应对。
(部分文字摘录于《中小学管理》刊发的文章,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的张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