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一度认为自己是个“好人”,直到看了《非暴力沟通》之后,我才发现自己是个“坏人”。我是个女生,从来没对谁拳脚相踢过,但是,我却用语言,给了别人精神上的暴力。比如,对母亲说:“不要你管!”;对男朋友说:“你从来没关心过我!”对闺蜜说:“你看你都胖成啥样了,少吃点吧!”
总之,每当对方让我觉得不爽时,我就容易说一些伤人的话,而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感受。另外,我本人也曾遭遇过这样类似的语言暴力。尽管如此,我也从未清晰地意识到这个问题。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讲: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等,都会给别人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并且这种伤害,比肉体上的不适更加令人痛苦。而言语暴力的结果就是,你与别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淡漠,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本书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发展出的非暴力沟通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了人们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他指出非暴力沟通主要有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1.观察与评论
观察你身边发生的事,然后说出观察后的结果。不管喜不喜欢,只表达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而不做任何判断和评估。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混淆观察与评论的区别。而别人也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进行反驳。所以,分清这两者的区别,你就能少踩很多人际关系的雷区。
2.感受与想法
表达你的感受,如悲伤、愤怒、害怕、开心、气愤等。
当你说“我觉得”时,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一种想法。比如,“我觉得我被忽略了!”“被忽略”就是你做出的判断。如果你想独处,你就会觉得很愉快;而如果你想被关注,就会觉得很失落。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所以,了解了自己的感受,也就不会再指责他人了。
3.需要与批评
批评里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不理解我”,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
当你受到批评时,不妨从需要的角度考虑一下,对方为什么要批评你。换句话说,如果是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也不要用批评的方式,因为你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反击。所以,试着说出自己的需要,毕竟对方又不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当你试着说出自己的需求时,对方也有可能会做出积极的回应。
4.请求与命令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清楚地告诉对方,你希望他做什么。如果你不请求,他或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我们总以为遵纪守法就算是一个好人,却忽视了语言暴力给人带来的伤害究竟有多严重。如果语言暴力也构成犯罪,那么每个人或许都该好好地关进去反省一下。而《非暴力沟通》无疑就是这样一所监狱。给自己戴上一副“镣铐”,好好地阅读并进行反思。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你都将蜕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