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近,对“前后呼应”有了新的感悟。
源自一节课堂上。
课前快速浏览了下PPT,知道先上单词后上儿歌。这跟平时差不多,得把单词学会,再来唱儿歌嘛。且儿歌里面得加上动作,孩子边唱边跳,才能记忆更加深刻。
平时课上,学习单词时我也会带着做动作,一般情况下动物单词容易做动作,其他比较抽象的名词动作我不会刻意去找动作。正在课堂上教单词的我,突然灵光闪了一下,后面儿歌不是要学这些单词么,何不趁现在边学习时边用动作串起来呢,这样等到儿歌学习时不就水到渠成么,只需要把难点句子挑出来多练习就好了呢。
说干就干,把儿歌的动作直接分解到单词教学中,复习单词时把动作串起来,以此自然过渡到儿歌学习。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跟着多读多动,儿歌学唱也没有那么困难了。
单词的动作学习是为了儿歌做铺垫,而儿歌的学唱更是加深了这些单词的记忆。所谓前后呼应,或者用哲学术语,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前面的教学活动是为了后面做好预设,后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前面的复习巩固。一节课,不是单纯地教或者复习,一定是得放在前后课堂中的,与前面的内容相呼应,与后面的内容相承接。
低段班的单词和儿歌教学,以后就多试着这样做!
由此想到高段班的单词教学环节,也需要像这么做。目前,在讲解单词时,扩充其不同词性形式,再扩展其固定短语搭配,再辨析与其他类似词的异同,有时会再单独举例加深理解。从考试的角度,对单词的讲解确实很详实,不过总觉得和本堂课的文章联系不够紧密。现在想来,应该是少了与课文的句子相对应这一步。
一篇文章中会有一些重难点的句子。可不可以在单词环节中先解决这些句子呢?哪怕能解决句子的一部分也好撒。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在单词这个环节。在教授单词时,加上课文中出现句子或者短语,提前帮助学生理解难点,这样等到课文理解时孩子会觉得一种熟悉的陌生感;然后再去对这部分句子练习记忆,学生会操作起来更加轻松些。
课文的重难点句子,在单词讲解这个环节里穿插进来,做好提前铺垫,等再次回到课文朗读环节时,会再次复习和巩固,不知不觉中,难点就被操练了两次呢。
课文重难点句子可以和单词教学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之前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何不更加完善些呢?
相比之下,中段班的孩子是最不好把握的,单词发音和书写都需要多次练习,句子也都需要刻意熟读才能记忆。小学英语包括单词、对话和阅读这三种课型。根据教学经验,根据学生反馈,阅读里的部分重点句子和对话的重点句子相匹配,阅读的重难点单词、对话的重难点单词和词汇课的重难点单词相一致。
芒格说,invert, always invert。翻转,不有始而终,而要立足终点,由此往前反推。既然先确立阅读和对话的重难点,由此反推单词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备课时扫视阅读、对话再回归到单词,可以更加准确清晰把握单词的重难点。
中段班就这样备课吧:从阅读文,对话开始,找出重难点单词和句子;再到词汇表中圈出重难点单词,课堂上重点讲解操练。自此,小学段的重难点和上课模式胸有成竹。
“前后呼应”,原来里面有如此玄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