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小琳
小米是我高中时的同窗,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国企做文员,一晃做了将近十年。前几天见到她,一改之前的没心没肺,突然变得很沉默,心事重重的样子。
“怎么了?”
“上个月,我们公司开展全员营销,每个人都背了指标。我这一个文员,上哪去弄客户?真是愁死人。”
“算入考核吗?”
“可不,完不成就直接扣奖金。”
“那你打算怎么办?”
“你是最了解我的,上学的时候就不爱和生人说话。这让我去推销,还不如直接降工资算了。”
“其实,我觉得你可以试试,万一发现了自己未开发的潜能呢?”
“你可别了,拿我找乐,是不是?”
额……好吧,我赶紧往嘴里塞了一大口菜。
劝别人总是简单。
看着小米,我不禁扪心自问:如果是自己,是否有勇气接受挑战?
还是和小米一样,一定要坚持“初心不改”,宁可经济上受损也不愿走出习惯的舒适区?
没错,我们今天就要来聊一聊——舒适区。
这本书叫《进化:如何成功突破舒适区?》,作者是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安迪·莫林斯基。我们暂且忽略掉她的诸多头衔,就作者自己本身来说,就是一个连续突破舒适区,走上人生赢家的典型案例。
她成功地克服了对公众演讲的恐惧;
她学会了如何与群体客户寒暄、社交;
作为“说服别人走出舒适区”的专家,她持续不断地突破着研究范围,适用边界
……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走出舒适区的经历: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每一次长大都是一个从不会到熟练的过程。只不过孩童时期的成长是本能,而到了成人阶段,需要再次成长的时候,我们的各种心理挑战,就蜂拥而至了。
到底都有哪些因素阻碍我们走出舒适区呢?
请看下面书中作者的讲解——
片段一:
我已经发现了人们试图走出舒适区时经常面临的五大核心心理障碍。
1、真实性挑战:“完全不是我”的感觉和随之而来的压力。
2、魅力挑战:这样做“会让人们不再喜欢我”的感觉以及它引起的焦虑。
3、能力挑战:感觉“我不擅长此事,而且尽人皆知”,以及随之而来的尴尬或者耻辱。
4、愤怒挑战:“我不应该首当其中做出改变”的强烈情绪,以及随之而来的挫败感和恼怒。
5、道德挑战:“我不应该这样做”的强烈自责感,以及随之而来的焦虑和罪恶感。
发现没有?五大核心障碍里,每一项都有一个“不”字。也就是说,我们拒绝走出舒适区的理由有千万种,但究其核心,都在这个“不”字上。
单位要竞聘经理,论资格你是具备的。可想到万一没成功,会被人说长道短的,索性就不报名了;
公司业务每况愈下,身边的同事一个个都去找新出路了。有关系不错的来劝你:一起走吧。但想想其实在哪上班都不会十全十美,就又继续埋头刷抖音了;
近两年新媒体越来越火,你也想着充充电,赶上这个风口。可入了门才发现,很多素质要求都要从头学起,“我本来对这个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于是再次退回到原点。
在这些“不”字背后,还隐藏着一种心态,一种对现状的妥协和接受。
不变是真理,稳定是原则,“就这样吧”是最明智的选择。
假如,拒绝改变的后果是:我们的生存和安全受到威胁的话,相信就不会有这么多顾虑,去否定挑战了。至少,都会拼尽全力地去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
就像当初作为婴儿的我们,饿了会大哭,直到吃到奶瓶为止。
绝不会有任何一个孩子会想:万一旁边没有人,万一我的哭会让妈妈不喜欢我……所以,我还是忍着点吧。
因此,要走出舒适区,我们首先要学会:不向现实妥协。
这话说起来容易。有的时候,现实就在那里,除了妥协,看似也没有其他好的办法。
怎么办?
我们继续来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
片段二:
下面是行为转化的三种关键来源,它们能赋予你自信、勇气和能力,促使你跨出关键性的第一步,真正下决心提升舒适区外的行动。这些来源是:
1、信念。对你所做的事情有很强的目标感和使命感。
2、定制化。找到自己独特的、最自然的行为方式。
3、清晰度。对面临的挑战和如何避免有清晰的看法。
我们之所以会选择妥协,留在舒适区里将就,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
因此害怕了、不敢了:万一走出去,最后连现在的地方也回不去了,怎么办?
别怕,这段原文中的3个转化能源,就能有效地帮我们看清前路,从而勇敢地走上征途。
我们先来说说——信念。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虚,好像和宗教信仰比较相近。
实际上,在我们今天的场景里,所谓信念,指的是:
什么原因让你感到跨出这一步,值?
也许这么问,你还是一头雾水。下面我给出几个备选项,可以作为参考:
这么做会让我看起来很棒。
这么做能帮我习得新技能/提升已有能力。
这么做能帮助我升职加薪/获得更高层次的收入。
这么做我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这么做我能帮助到其他伙伴。
……
总之,在这一步,就不要固守所谓的“初心”。反而要设想一下,在改变的过程中,你能收获到什么,而这就定义了自己的成功。
是尊敬、能力、职业、自尊,还是能帮助到他人?
想清这一点十分关键,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我们下一步的行动定制。
为什么行动还要定制呢?
我们都知道马云、马化腾等牛人大咖的成功经历,了解在面临挑战选择时,他们的决策与行动。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直接复制过来,从而顺利走出舒适区,收获成长呢?
肯定不行。
因此,每个人的行动都要根据个体特性进行定制。
具体怎么做呢?
作者告诉我们,可以从语言、肢体、时机、道具、情境5个方面入手。逐一规划出自己感觉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从而进一步为走出舒适区扫清障碍。
假如,我们还说开头小米的例子——
和生人搭讪这件事,想想就别扭。怎么办?
在语言方面,提前想好几个可以展开对话的场景,或者确定一段让自己舒服的开场白,应该会比较有帮助。
在肢体方面,如何通过肢体语言让自己看起来很轻松,同时拉近与对方的距离,也同样小米提前规划一下。
选择恰当的时机,比如同学聚会时早到一会,先只和几个人交流;带上能让自己放松的道具,或者找一位熟悉业务的同事一起去和客户谈,从而营造出更专业的情境,都可以让小米迈出舒适区,接受新的挑战。
通过这样的定制之后,相信小米对于谈客户这件事,就不会因为雾里看花,直接否定了。
最后一步,我们还要确定本次挑战的清晰度。进一步让我们的行为和结果更加明确可见。
怎么做呢?
在预测出未来最好和最坏结果的前提下,采用客观中立的方式,对实际可能出现的局面有合理的认识。也就是说,分别做以下三件事:
最好的结果是——
最坏的结果是——
实际最可能的结果是——
比如说小米,
最好的结果是——刚说两句,对方就主动下单,帮自己完成了任务指标。
最坏的结果是——说了半天,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的沟通,最后还是没有推销成功。
实际最可能的结果是——在自己充分的介绍和讲解后,对方提出一些问题。最后成交比例为1:1。同时在未成交的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对以后的行动进行改善。
这样,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将落在这三种情况之中,也就不会因为不清楚会遇到什么,而不敢前进了,从而彻底打消我们对舒适区之外的恐惧。
所谓“坚持自我”,是成长路上伪装起来的深坑。很多人掉入其中,却不自知。
这里的“自我”,不过是将就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得过且过的那个人。面对机会和改变,永远地say no。眼看着被一个个同龄人甩掉,还在自我安慰说:初心最重要。
今天,我们通过3个关键要素的准备,一步步看清走出舒适区后,要面对的挑战到底是什么。从而打消头脑中的恐惧与疑虑,勇敢地迈出成长的第一步。
那么,亲爱的你,现在有没有要打破的区域?又准备如何去做呢?
欢迎留言。
—END—
天津首位拆书家
拆书学院签约领拆
得到APP签约作者
《中国家庭报》专栏作者
如果感觉文章对自己有用,请留个“喜欢”再走吧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