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老先生写的《道德问题》,其实是时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不要轻易的去否定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不要轻易的去照搬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需要的是适应我们当下的东西。陶先生说到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人生在世总想做一件大事,证明自己曾经来过一遭。但很多人又觉得自己做不来大事,总觉得大事很遥远。其实一件小事,如果我们做好了,让它成几何倍数的去增加,那么就可以变成一件大事。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们可以把我们对工作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在我们的课堂上,通过我们的学科学习感染学生,这样说起来感觉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又会把他所具有的这种能量传播出去。 这就是一件看起来非常小的事情,但是却能成为一件大事。
《预备钢头碰铁钉-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读起来颇有一番味道。首先,先生说,接读你的好信,如同吃甘蔗一样,越吃越有味。瞬间拉近了和小朋友的距离,口吻也变得活泼起来,说明先生把吴立邦小朋友等同看待,当成了真正的朋友,在认真回信。同时,也说明先生真的是有一颗做教育的真心、爱心。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效仿。 先生谈到,何为爱国,表示,个人所处地位不同,爱国的方法也不能尽同。小孩们用心读书,好好做事,学做好人,就是爱国。今天多做一分学问,多养一分元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份事业,多尽一份责任。我们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 说到解决碰钉子的做法时,有两个办法,第一是硬起头皮来碰,你硬我更硬,把钉子碰弯。这是何等坚韧的意志啊。第二是把我们的热心架起火来,把钉子烧化掉。我们只怕心不热,不怕钉子厉害。这是何等的爱心啊。
陶行知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叫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得变得更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读先生这段文字,仿佛感觉不是讲在一百年前的教育,而是在讲眼前的教育。回想自己当年的求学生涯,考学的目的就是跳出农门,捧上铁饭碗,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农村的孩子没有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乡村生活,在我们的心目中,农村的生活又脏又累,完全靠人力,甚至两千年来,中国的农业技术几乎没有得到改进。
近些年,中国的农村科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不再务农,土地发生了流转,集中起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大批农民进城务工,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原来,不是农业科技不发展,而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小农经济观念根深蒂固,将中国广大农民捆扎在了黄土地上。农业改革,解放了农民,让农民有了更多的精力走出农村,从事更多的职业。而农民子弟更是有了广阔的天地,接受到了与城市毫无差别的教育。
乡村教育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要培养最有活力的农民,领导学生去学习那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本领。活的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为了改造中国教育,成立了中华教育改进社这样一个机构,有一群有志之士为中国乡村教育的改进疾走奔波。
当今中国的教育,乡村教育已然不是百年前,几十年前的样子,教育的目标也要随之改变。农民的心态和教育目标也发生了转变,进城的渴望已经变得不再强烈,生计也不再是问题。那么教育的重心也应当放在培养健全的人,培养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培养能够对自己生命和生活有责任心的公民。而不是掐尖教育,不是培优教育。纵观乡村中小学现状,由于政策的倾向,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安于现状,呆在农村,这更加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