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再烂的书,你也能找到亮点。
一本再好的书,你也能发现不足。
而这本书,我先来说说,好的地方。
这本书因为是美食类的,而蔡澜又是一个美食家,他自然会涉及到对于美食类评论的态度,他因为被记者问的太多,什么最好吃,什么最难吃,怎么样的描写食物,才能让人看了流口水。
摘取其中我感兴趣选段,感受一二。
问:“你描写食物时,怎会让人看得流口水?”答:“很简单,写稿写到天亮,最后一篇才写食经。那时候腹饥如鸣,写什么都觉得好吃。”
要什么条件,才能成为食家?”答:“要成为一个好吃的人,先要有好奇心。什么都试,所以我老婆常说要杀死我很容易,在我尝试过的东西里面下毒好了。要做食评人,先别给人家请客。自己掏腰包。才能保持公正。尽量说真话,这样不容易做到。同情分还是有的,对好朋友开的食肆,多赞几句,无伤大雅,别太离谱就是。”
对我而言,好奇心不仅仅是一个成为食家的条件,也是成为一个对生活有热忱,让自己变得更有趣的条件。而前面的别人请客,自己掏腰包,可以说是公正的必备条件,否则吃人嘴短;而后面的好友食肆,自然也是一个通达人情世故,该有的情商。
问:“做食家是不是自己一定要懂得煮?”答:“你又家家声了。做一个好吃者,食评人,自己会烧菜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我读过很多影评人的文章,根本对电影制作一窃不通,写出来的东西就不够分量。专家的烹调过程看得多了,还学不会,怎么有资格批评别人?”
窃以为,也是一个必备条件,面对美食,牛肉是五分熟,还是七分熟,而食材取自哪里,怎么样的烹饪,才能口感最佳;最简单的蔬菜,怎么样处理,从选择,到清洗,再到刀工。不是说,每个食评家都该变成一个高星级大厨,但起码的烹饪原理得知晓一二,比如问你,如何知道这鸡是冷冻的还是新鲜的。这书,就可以告诉你。
关于什么最好吃?
民以食为天,我一直觉得吃饭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
答:“和朋友,什么都吃。自己烧的话,可以多下一点功夫。做人千万别刻薄,煮一餐好饭,也可以消除寂寞。我年轻时才不知愁滋味地大叫寂寞,现在我不够时间去寂寞。”
“就那么简单?那么基本?”答:“是。简单和基本最美丽,读了很多哲学家和大文豪传记,他们的人生结论也只是吃吃喝喝,我没他们那么伟大,照抄总可以吧。”
有人说,蔡澜的这本书,不过是陈词滥调,为了来大陆圈钱的作品,把以往的论调,网红的十大最奇怪食物,各地的言论圈在一起。
不过有一点击中我的心扉,去到一个陌生城市,千万不要吃酒店早餐,如果可以,记得去打听下,周围哪个菜场有名又便捷,去那里,可以用少量的钱,买到当地口味的,性价比高的食物。
那在我看来,未来选书的时候,会变得小心,毕竟时间是这么宝贵,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选书上,后面就可以避免更多的时间被浪费。
但,在大浪淘沙里,学到一二。就好像《英雄》这部电影,导演也只是希望,多年以后,你可以再想起,当年有那么几个镜头,两抹亮色掠过水面,也就够了。
(哈哈哈,不想通过视频截图了,放了网上另外一张。回看起来。《英雄》的场景确实挺美)